周维平:虑周藻密,臻于至善 | 第六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2023-01-06 21:2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居七尺法台秉公裁断,

挥刑法利剑惩恶扬善。

怀为民初心春风化雨,

扬工匠精神勤思研。

他就是第六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北京一中院刑一庭副庭长周维平。入职以来,从事刑事审判十余年,精准定罪量刑的观念发自肺腑,缜密思考研判的作风深入体肤,凡间甘苦自知。他总是笑着说,“都是应该的,也都习惯了。”

01

如琢如磨:极尽精微办好铁案

“刑事审判要求的是精准,忌讳的是模糊,要锱铢必较,精益求精。”聊起刑事审判工作时,周维平常这样说。2011年以来,他先后承办了郭某等4人贩卖毒品非法证据排除案、“北京市强制医疗申请复议第一案”宋某强制医疗案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累计办案1100余件,无一被评定为差错。每个案件背后,都映着他一头扎进案山卷海,竭力找寻证据细节、审慎分析证据关系的身影;都藏着他一盏灯、一摞卷、一个人度过的无数夜晚。

在纪某某等合同诈骗案中,多名被告人长期在线上匿名批量虚构某商城订单、循环签订电子合同、骗取大量贷款,并在商城内部账户与数十个银行账户之间打散后多次反复转移。为确认每一笔案款转移路径及最终去向,分析微信记录等证据材料与案件的相关性,他带着助理一头扎进海量的电子数据中,从熟悉电子商务及线上贷款规则开始,逐条查证每笔资金的转移路径。期间,他数十次展开庭外调查、就几十项证据问题建议补充侦查,最终厘出清晰的资金转移路径图,准确认定犯罪金额并作出精准判罚。

在一起危险驾驶案中,上诉人相继提交了二十余份数百页的上诉理由、辩护意见、程序申请书及证据材料。他本着“让当事人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念,在归纳整合并全面记载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从“侦查程序是否违法”“一审程序是否违法”“一审采信证据是否错误”“一审认定事实是否错误”“二审应否认定非法证据并予以排除”“二审应否通知相关证人、鉴定人出庭”“二审应否重新鉴定”“上诉人本案行为性质认定”“所提交其他材料的评价”等九大方面十八个小方面,用17000余字篇幅逐项回应当事人意见,全面阐述裁判理由,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秉持对公平正义的矢志追寻,坚持对案件质量的极致追求,保持对铁案精案的极度渴望,这是周维平从事审判工作十余年来始终恪守的初心。

02

如切如磋:千思万虑破解难点

立足审判,周维平从未停止书写和思考。在他看来,面对刑事审判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在工作中处处留心,详考潜思,勤研善辨,才能逐一破解难点、堵点问题,不断提升刑事审判工作质效。

为有效破解事实说理不清难题,他基于审判实践提出刑事证据的三种形态并构建出九步说理法,撰写《刑事裁判文书事实说理“三环九步法”》发表在《中国应用法学》,为事实说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指导。针对鉴定意见的审查难点,他从相关性、可采性与可靠性着手,提炼实践中对法医DNA鉴定及血液内酒精含量检验的审查经验,撰写并发表《诉讼法视野中的法医DNA证据研究》《醉酒驾车类刑事案件中血液证据的审查要点》等多篇论文、案例。

在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要求中,他主动承担起“推动刑事审判引导、制约侦查起诉”课题的调研任务。面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难题,他积极开展“关于在刑事审判程序中规范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课题调研,相关报告在全市获奖并刊发。此外,他还先后参与多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为审判委员会改革、社会关注案件司法应对及风险防范提供建设性意见。

恒有初心者,时光不欺。这些年来,周维平先后6次在全国及北京市法院学术讨论会获奖,在《法律适用》等刊物发表各类研究文章30余篇,参与撰写法律著作3本,完成市院级重点调研课题7项,参与的司法统计分析获北京法院一等奖等荣誉。

03

如痴如迷:尽职守责竭诚为民

刑在禁恶,法本原情。周维平认为,办案不仅要打击犯罪,还要切实解决百姓的纠纷和困难。他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头:“要让刑事审判成为一道光,既能传递司法温度,也要彰显人间真情。”

△周维平与助理送被告人返乡

在某起刑事案件宣判后,为确保一名京外户籍的被告人取保后能安全离京返乡,周维平与被告人亲属、公安机关等在京单位多方沟通协调、理顺各个流程节点。释放当日,他与法官助理一同将该被告人顺利送上返乡的列车,避免被告人因疫情原因滞留北京无处安身。

在王某危险驾驶罪一案中,一审法院因王某抽血检测结果超过醉驾标准认定其构成危险驾驶罪,王某不服提起上诉。周维平通过阅卷发现,派出所出示的《关于小区允许社会机动车辆通行的情况说明》缺少办案民警的签名,与法律规定不符,因此对该小区路段是否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存有疑惑。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保障当事人权利,周维平数次来到该小区进行现场勘验,并询问小区物业公司、上诉人王某、报警人梅某,形成相应笔录,证明该小区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不允许社会不特定车辆进出,事发路段不属于道交法规定的“道路”,避免了当事人受到不当追究。

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作风需要坚守,也要传承。在担任副庭长后,带好队伍、培养新人成为周维平给自己布置的新任务。他性格温和,平日里总是带着笑意,但在面对案件时却常常对助理们抛出“致命三连”:“这个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有条文规范吗?你能提供具体的出处吗?”他严格到近乎苛求的培养,让助理们在案例、信息和论文等多方面迅速成长为主力能手,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新生力量。

△周维平在中学普法

为让更多的人从看似冰冷、枯燥的法律条文下感知其中的脉脉温情与丝丝暖意,周维平主动扩展工作边界,多次利用业余时间前往医疗机构、法学院校等普及法律知识,参加授课研讨,交流审判经验。2022年,他被评为北京一中院“身边榜样”。

尽小者大,

慎微者著。

脚步为亲,

行远自迩。

事虽难,做则将成。

新征程上,一路向前!

供稿:北京一中院

作者:陈淼璐 张婷婷

原文编辑:耿雨亭

本文编辑:张磊 姚日辉


作者:

京法网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