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全国首个《中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工作办法(试行)》,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引入投资近50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一键立案”、二维码交纳执行案款、一键智能发还案款……这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微创新,却汇聚在一起带来了大变革。1月11日,北京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21个北京法院2022年度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据了解,为进一步鼓励基层创新,推进固化定型改革成果,推动形成“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的改革局面,2022年8月,北京高院正式启动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经过推荐申报、集中展示以及初评、复评、候选案例公示等环节,产生司法改革“微创新”最佳示范案例和优秀案例共21个。
北京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玲玲介绍,2022年北京法院持续深化司法改革,各项改革举措蹄疾步稳、积厚成势。本次评选牢牢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充分体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准确落实党中央、市委和最高法院各项部署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立足首都定位,坚持守正创新。“此次评选出的案例具有首都特色、体现基层智慧、破解改革难题,是北京法院司法改革创新工作的重要展示窗口。”孙玲玲说。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北京法院在健全审判权运行和制约监督工作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市高院、二中院、三中院、石景山、门头沟等5家法院的入选案例,充分体现了健全审判权运行和制约监督机制,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北京高院制定《关于随机分案的实施细则》,构建“线上+线下”互补管理模式与五项保障机制,全市法院随机分案占比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二中院构建“一轴两极三线”审判权运行监督流程全闭环、权责全要素、人员全覆盖的司法责任制落实体系,过去一年积案清理同比提高15.3%,一审案件被定错改发数量同比下降38.1%。
部分“微创新”案例还充分体现北京法院加强诉源治理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北京高院构建12368“一号响应”诉源治理机制,深度融入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精准对接各类诉源治理主体在办理12345群众诉求和开展矛盾纠纷预防调处化解过中提出的司法需求,全市法院通过12368热线主渠道响应诉源治理类司法需求2701个,满意度达100%;健全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将司法确认、小额诉讼、扩大独任制适用等改革任务融入“多元调解+速裁”,60%以上的一审民商事案件在诉讼前端得到解决。西城法院建立“1+15”街道联络员与法院专门团队对接机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有效率达100%。
同时,强化服务保障和司法为民职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创新发展和利民便民的司法新需求。一中院构建“1+2+3”多元破产挽救体系,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引入投资近50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四中院加强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解纷示范机制,北京国际商事法庭运行以来,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位中外当事人化解超过160亿元的商事纠纷。丰台法院探索建立“一窗通办”服务窗口,机制启用以来,累计接待群众10022人次,为群众办理三项以上事务851人次、两项以上事务3594人次,平均办理时长5分钟。通州法院将诉讼服务和速裁工作下沉人民法庭,为辖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一站式诉讼服务。加强对特殊群体的保护,创建涉未成年人民事社会调查观护工作模式被引入相关国家标准。朝阳法院加强对老年人群体的司法保护,打造审理涉老年人权益保障案件的专门法庭。
在推进智慧法院和互联网司法建设方面,北京法院不断回应网络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司法新需求。北京高院制定《北京法院电子卷宗同步生成操作规程》《北京法院电子诉讼档案管理规范(试行)》,统一电子卷宗生成标准和工作要求,全市法院电子上诉移转自然时长较纸质模式节省超过20%。互联网法院开发自动抓取录入案款发还信息功能,实现一键智能发还案款,每笔案款发还从三分钟缩短到20秒,案款收发全年平均时长仅3.11天。
孙玲玲表示,“顶层设计引路,基层创新探路”,是北京法院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推出“北京样本”的路径方法。今后,北京法院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以切口小、见效大的“微创新”,持续推动各项司法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最佳示范案例
市高院
北京法院构建12368“一号响应”诉源治理工作机制,为接诉即办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北京法院以12368热线为牵引,“一号响应”基层党委政府等诉源治理主体在接诉即办和主动治理过程中的司法需求,推动矛盾纠纷由终端解决向源头预防化解转变;依托司法实践数据分析,着力优化未诉先办政策制定“最初一公里”。
市高院
北京法院构建“一主、两元、五保障”格局,全覆盖推进随机分案
北京法院以建章立制与抓落实相结合为主线,探索“线上+线下”两元互补管理模式,创建完善五大方面保障,实现应随机尽随机。2022年全市法院随机分案占比较去年整体提升30个百分点。
一中院
构建“1+2+3”多元破产挽救体系,助力中小微企业减负纾困创新发展
一中院制定全国首个《中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工作办法(试行)》,通过案例和规则双轨并行,构建起“确立一个核心理念、优化两项程序要素、协调三类主体关系”的“1+2+3”中小微企业多元挽救体系。挽救中小微企业40家,引入投资近50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200余人。
知产法院
创设判后事务集约管理机制,高效开展上诉移送新改革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立案庭建立判后事务集约管理中心,通过“一个入口、一套流程、一本底账、一个团队”对判后事务统一管理、集中办理。上诉移送平均用时较去年同期缩短53.6%。
朝阳法院
推动构建“一核两轴三融合”“无讼朝阳”诉源治理工作体系取得成效
朝阳法院坚持党委高位统筹,构建街乡横轴、行业纵轴,实现解纷网络全覆盖,推进“信息+功能+力量”三重融合的纠纷调处新格局。机制启动五个月来,委派调解纠纷25156件,调解成功4480件。
丰台法院
建立诉讼服务“一窗通办”工作机制,服务群众“零距离、零跑腿、零门槛、全方位”
丰台法院建立“一窗通办”工作机制,努力做到来院群众“只进一扇门、事务一窗清”。机制启用以来,累计接待群众10022人次,为群众办理三项以上事务851人次、两项以上事务3594人次,平均办理时长5分钟。
石景山法院
聚焦“实质化合议”细化合议庭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司法责任
石景山法院按需分配审判资源,确保合议庭组成与案件类型相匹配,建立以“书面指引”为主的法官指引强制适用机制,实行评议过程录音录像,确保合议庭审判责任落到实处。
顺义法院
构建“和顺共治”诉源治理模式,推动完善辖区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体系
顺义法院以司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为主线,深化“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建设,创新“三未三先”工作法。民商事一审案件收案同比下降16.2%。
密云法院
建立“线上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提升诉前调解成效
密云法院探索建立“线上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一站通办”的高效解纷服务。截至2022年12月,该院对人民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1399件,在线司法确认使用率99.29%。
延庆法院
“五阶段一流程”探索“法融未来”司法服务保障品牌,开辟诉源治理新路径
建立“法融未来”司法服务品牌,围绕五个阶段,重点开展十项举措,构建纠纷分层递进化解的示范方案,促进区域共治,全流程做好法治宣传。
优秀案例
二中院
构建“一轴两极三线”全流程审判权运行监督机制
二中院构建“一轴两极三线”审判权运行监督流程全闭环、权责全要素、人员全覆盖的司法责任制落实体系。2022年,积案清理同比提高15.3%,一审案件被定错改发数量同比下降38.1%;对下级法院发回重审下降9个百分点。
三中院
创建民商事案件规范化合议要素指引,促进实质合议标准化
三中院区分评议阶段、诉讼程序、案件类型析出要素、划类指引、归集争点,为合议庭评议提供指引,激活合议制的制度功能。相关机制被多家法院学习推广。
四中院
建设“北京国际商事法庭”,打造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四中院加强“北京国际商事法庭”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解纷示范机制。办理案件上千件,为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位中外当事人化解超过160亿元的商事纠纷。
金融法院
构建升级“双轨双平台”,深化金融司法为民机制
金融法院构建代表人诉讼机制和示范判决机制“双轨”与代表人诉讼在线平台和示范判决服务平台“双平台”,促使法律适用统一,促进矛盾化解。已适用于520余起涉中小投资者的案件,便利中小投资者近3000人。确定示范案件18件,完成平行案件登记审核2000余件。
互联网法院
打造一键式、全链条“数字执行”新模式
互联网法院探索区块链智能合约“一键立案”,发出北京法院首张二维码交款的执行通知书,案款交纳准确率100%,当事人满意率100%,开发一键智能发还案款,每笔案款发还从三分钟缩短到20秒,案款收发全年平均时长仅3.11天,首创“区块链+”公证机构现场调查。
东城法院
创建司法与行政衔接互促“五项机制”
东城法院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等机关签订《知识产权保护衔接配合协议书》,建立健全五项工作衔接机制,相关通报案例、研判报告有效促进监管部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西城法院
健全双向赋能工作机制,凝聚“法院+街道”矛盾化解新合力
辖区每个街道选派联络员与法院专门团队形成“1+15”对接机制。委派辖区街道调解案件数大幅提升,确认调解协议有效案件占全院19.96%,有效率达100%。推出“西融法庭”培训品牌,各街道设立在线调解室,开展“无讼社区”创建活动,评选产生首批五家“无讼社区”。
海淀法院
创新“2+1+2”防护型少年审判模式,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海淀法院坚持最有利未成年人的原则,以审判为中心,创设“首审责任制”,前置“警示+预防”审前防御机制,后置“帮教+救助”判后保护机制,实现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全面保护。海淀法院少年法庭已审理案件2万余件,2022年被评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门头沟法院
构建民商事案件“全员全域全程”节点管理机制,推进司法流程顺畅衔接
门头沟法院依托“三清单+两团队”“四类型+五平台”“一指引+八台账”,将精细化的流程节点管理作用于全部员额法官,适用于全部民商事案件领域,贯穿于全部审判流程。该院在民商事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平均审执天数等方面审判质效良好。
通州法院
构建“4×3”工作体系,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
通州法院通过“三优化”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三层级”铺设一站式解纷网络、“三助力”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三同步”稳妥化解城镇化衍生纠纷。2022年5月,通州法院张家湾法庭被确定为全国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法庭,入选最高法院“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昌平法院
创新“云处置”财产处置工作模式,保障当事人实现胜诉权益驶入“快车道”
昌平法院构建“云管理、云流转、云外勤、云交流”为一体的“云处置”工作新模式,“足不出户”完成相关工作,有效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
摄影:董岳
编辑:张忠涛 汪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