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送达、开庭、宣判
游刃在严丝合缝的法律程序中
他们持守裁判者的公正
做定分止争者
但人间百态 千丝万缕
岂是几本法律书文能够囊括
利益冲突 情感纠葛
历史问题 政策限制
他们要做破解难题的那把“金钥匙”
倾听、走访、安抚、调解
一点一点揭开事实真相
一步一步走进群众心里
一遍一遍叩问理想初心
个中辛苦与惆怅、欢欣与鼓舞
又岂是一纸文书能够写尽
即日起,京法网事推出
系列法官故事、民生故事
揭秘判决背后的故事
说出法官真实的心声
今天一起来看
昌平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副庭长
王辉讲述的
《时隔十年,再续“破碎”的兄弟情》
“你赶快把这些吊车弄走,信不信我给你砸了!”
“你敢碰试试,我在自己的地盘盖房,凭什么让我拆!”
正值初秋,天气还延续着夏末的余热。施工现场的气氛十分焦灼,张大山、张大力两兄弟面对面站着,彼此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与此同时,接到派单电话的法官王辉正在胡同里一路小跑着,急忙往两兄弟家赶,隔老远就听见两人的争吵声。
张大山一看见法官,就上前激动地说:“法官,我要告我家老二,你得为我主持公道啊!”一听大哥“告状”,弟弟张大力也怒气冲冲走过来。见状,村民们担心两人打起来,赶紧把兄弟俩拉开。
在向村支书了解情况时,王辉瞅了瞅四周环境,发现两兄弟家前后相邻不到百米,心里不禁犯起嘀咕:俩人是亲兄弟又是邻居,盖个房子,怎么就闹到非要对簿公堂的地步?
一次分家,结下心里的疙瘩
原来,这道隔阂已经在兄弟俩心里藏了十多年。
那时,张大山和张大力的母亲生病,需要兄弟俩赡养,张大山考虑到自身年事已高并且患有疾病、行动不便,便将在家照顾母亲的重任交给了弟弟,自己出一部分钱,来供弟弟和母亲的生活所需。
母亲在过世前,把两人叫到一起,将家里的两块宅基地上的老屋分给了兄弟俩。
自己当初明明也出了钱,凭什么分给弟弟的房子空间宽敞、位置更好。张大山只是想了想,却没作声,毕竟弟弟照顾母亲尽心尽力,自己作为大哥,让一让无可厚非。但他没想到,张大力也心有不平,觉得哥哥没有自己出力多,但分得的房子靠近院门、交通便利。兄弟俩为这件事,心里一直暗暗较着劲。
今年5月,张大山的儿子结婚,他很是高兴,想在老的宅基地上为孩子修盖新房,正准备开工时,却没想到弟弟却向他要起了补偿款,理由是拟建的房屋没预留滴水区域,还会影响自家采光。
自己的宅基地本来就不大,弟弟还要挑刺,但孩子结婚的事可不能耽误了。想到这些,张大山尽管不情不愿,还是在村里的调解下,给了弟弟11万元作为建房补偿款。
但兄弟俩没想到,这笔补偿款日后也成为了两人矛盾爆发的导火索。
弟弟盖房,两人旧怨再起波澜
8月中旬的一天,南邵镇12345专班负责人王立超接到张大力的电话,称哥哥张大山拦着不让自己建房。
穿过张大山家的院子,继续向北就是地势较低的弟弟张大力的家。
弟弟的房屋因年久失修,主梁已松动,所以如今也要翻建新房。
“当初跟我要了那么多钱,现在你的房子建得比我家还高,也没留滴水,就是故意气我!”张大山拍着桌子指责弟弟,“要是想盖房,就必须把之前的补偿款退给我!”为了阻拦弟弟盖房,张大山用砖头、土堆、石块等堵塞通往弟弟家的道路。
张大力却称,虽然拿了补偿款后又建房,多少有些不地道,但毕竟老宅已经破旧,修盖新房合情合理,凭什么让着大哥。
因房子无法施工,弟弟家门口的小径杂草丛生,已快被土堆堵住,几棵树横七竖八躺在土堆上,哥哥家的窗户也还残留着被泼洒泔水、投掷石块的印记。
“又是盖房那点事呗,两人都是‘炮仗’脾气,一点就着。”邻居们每天路过兄弟俩家门口,都能听到争吵声、摔打声,这场“闹剧”也让村民们不堪其扰。
“8月以来,两兄弟已经拨打12345市民热线5次,民警到现场做工作4次。”王立超针对张家兄弟俩的诉求组织调解过很多次,但两人一碰面就吵,谁都不让谁,甚至大打出手。
这次,他决定请法官来帮忙。不久前,昌平法院刚刚在南邵镇设立了“双诉双融共治工作站”,王立超通过工作站很快便联系上了王辉法官和调解员。
不愉快的见面,也是坚冰消融的前夕
了解矛盾的来龙去脉后,王辉发现争议的焦点正是之前的“补偿款”。当时临近孩子婚期,哥哥张大山盖房心切,弟弟却提出高额补偿要求,哥哥被迫同意给钱,这种情形可能构成了乘人之危导致的“显失公平”,即便通过诉讼也可能会裁定予以撤销。矛盾本身不复杂,两人坐下来慢慢谈才是最优解。
“两兄弟心平气和地好好商量,别闹僵了让大家看笑话。”调解员也劝说道。
“老张啊,你们哥俩之间的矛盾主要是补偿金,咱们可以先调解,实在调解不成再起诉嘛!你要是扰乱公共秩序,是要被追究法律责任的!”
张大山猛地一愣,心想:如果钱要不回来,再触犯法律就得不偿失了,但还是担心张大力不还钱,连忙说:“钱的问题,我们说不到一块儿,即便真谈成了,后面我弟弟不认账怎么办?”
一句“不认账”,让法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契机。
“您放心,通过工作站调成的纠纷,可以走司法确认程序,调解协议经过法院裁定确认,就有了法律效力,要是真有不认账的情况,您还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仔细一想,张大山逐渐平静了下来:“我也不是不讲理的人,退给我钱就好说。”
弟弟张大力却依然坚持:“翻建房子的流程和手续都没问题,他阻拦我建房就是没道理,凭什么还钱!”
听到这话,张大山脾气也上来了,拍桌站起喊道:“不退给我钱,就走法律途径!”眼看调解有了希望,兄弟二人却又不欢而散了。
望着俩人离开的背影,王辉不但没有失落,反而心想:纠纷化解急不得,兄弟二人也需要思考的时间,或许矛盾的转机已经在酝酿了……
再相聚,十年结回归兄弟情
回到家里,兄弟俩的心里始终不能平静。
晚饭时,张大山和老伴儿说了调解的事,老伴儿叹道:“年轻那会儿还好好的,现在一把年纪了,反倒开始闹矛盾了。”张大山的思绪飘向二十多岁的时光:那时刚结婚自己需要盖房,弟弟在家帮忙,两人一起运砖垒墙,衣服上都是土灰,脸上沾满泥浆,但心里装的却是沉甸甸的喜悦与希望。
院子里,张大力站在大哥的屋后,看着房间里还亮着的灯,心里五味杂陈。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以前条件不好,大哥总把最好的留给自己,就连当初分家时,也是把更大的房子让给了自己……
“你们已经为人父母,假如真的闹翻了,双方对簿公堂,你们的子孙后代又如何相处?”冷静下来的兄弟俩不约而同地回想起法官的话,心中的怨气渐渐消散。
赡养和分家的双重问题,已让两家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深,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何以因小事闹得如此心力交瘁。
一周后,法官、调解员和村委干部们再次来到村里,约两兄弟在家沟通。这次见面是个大晴天,一阵阵微风带来了丝丝清爽,两兄弟隔着老远就互相招了招手,让大家格外激动。
调解中,两人的态度明显缓和许多,释放出愿意解决问题的诚意,王辉和调解员趁热打铁进行劝解。
“建新房是好事情,彼此退让一步,该退钱退钱,该道歉就道歉。”“老人置办点家业不容易,分家时也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都是一家人,互相体谅、相互扶持才能过得好。”
兄弟俩终于慢慢放下心中芥蒂,开始你一句我一句地交谈。
“我们这些年为了争面子、赌气产生了一些误会。我从建房时给他补偿款就一直有着心结,但大家说得对,我们俩下半辈子不能一直在打官司中度过。”张大山推心置腹地说。
“之前也是听别人意见要了这些钱,想着能拖就拖,现在想想还是还了轻松!”弟弟一番思量,也做出了退让,决定退还给哥哥7万元的补偿款。
达成一致后,兄弟俩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在大家的见证下,两人握手言和,签署了调解协议书。
“来不及吃饭喝水,心里只想赶快把这个事落定。”当天下午,张大力筹集了7万元现金,来到大哥家里还钱。张大山也保证不再妨碍弟弟的建房施工进程。
这场亲情“闹剧”最后终于落下帷幕,新房如期建了起来,兄弟裂痕也得到了修复。
建房或许只是一件小事,解决好这件小事,却能弥合破裂十年的兄弟情。在一件件小案中,离群众的心底再近一些,用真情化纠纷,用真心解难题,就能解开更多的心结,让矛盾纠纷真正消融,绘就更好的“枫”景。
供稿:昌平法院
编辑:林小平 肖飞
审核: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