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法官,今天我孙子过生日,给您看看我们一家团圆的照片。儿媳妇在法院的教育下,对我们老两口特别好。我代表我们全家,代表逝去的儿子,衷心感谢密云法院。”
老张说,这样其乐融融的场面,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老张原本有一个优秀的儿子,还不到30岁就因病去世。儿子去世后不到三个月,儿媳妇起诉分割遗产。在诉讼过程中,双方矛盾不断累积,儿媳妇一气之下带走了年仅三岁的孙子。看不到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子,儿媳妇也不接电话,老张夫妇急得夜不能寐。于是,老张夫妇一纸诉状告到法院,要求隔代探视。双方在法院的主持下,就探视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达成了调解协议。但是老张按照协议探视的时候,儿媳妇又不配合了。老张夫妇只得申请强制执行。
我们秉持柔性执行理念,多次组织见面商谈,引导双方互相理解,最终促成执行和解,张某夫妇在不影响儿媳妇和孙子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可不拘泥次数、时间行使探视权。至此,案件得以顺利执结。
但是案件执结后,我发现老张夫妇仍然承受着巨大的丧子之痛,与儿媳妇的关系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而他们的小孙子,至今不知道父亲已经去世,经常问起自己的爸爸为什么不回家。
如何才能让这一家人真正告别伤痛,重归正常生活?我想到了心理辅导。
我试着向老张提议开展心理辅导,老张立即表示同意。老张特别坦诚地说,其实他们早就想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教教他们以后的生活怎么继续,尤其是怎么告诉小孙子爸爸已经去世这件事。
于是,便有了之后的六次心理辅导。
01
第一次心理辅导
老张夫妇首先参加了心理辅导。老张说,探视问题解决之后,他终于松了一口气,孙子是能见着了,但是想儿子想得厉害,经常一宿一宿睡不着觉。心理指导师耐心听老张述说了他对儿子的思念,为他做了系列的心理辅导,并且建议老张举行一个“哀伤告别”仪式,让老张把对儿子想说又来不及说的话都写在纸上。老张当天就照着做了,觉得效果非常好,那些未曾开口表达过的对儿子深重的爱,全部有了依托,也有了出口,内心一下子变得很轻松。
第二天一大早,老张就给心理指导师发微信,由衷表达了自己的感激。
02
第二次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后两周,我电话回访老张,老张主动提出能否再安排一次心理辅导,把家里这些事帮着捋捋。第二次心理辅导来的依然是老张两口子。他们见证过心理学的神奇之后,这次说得更多,也更加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老张说,据他了解,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祖父母的探视权,如果法院没法支持他的探视权请求,他就要采取极端办法,直到小孙子归自己家。听完之后,我深感后怕,因为家事案件处理不好极易引发恶性事件。从这句话我也深深感觉到,老张对儿媳妇一家积怨非常深。于是,第二次心理辅导主要围绕化解家庭积怨开展。心理指导师让老张夫妇尽情述说,在互动交流中帮助纠正错误认识,引导老张夫妇理解儿媳妇的不易。在老张夫妇宣泄完各种不满后,心理指导师冷静地为二人分析:“老张,其实你们的儿媳妇才是这个家最大的功臣。她在你们儿子病重期间坚持生下了孩子,又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现在全家的指望都在小孙子身上,这个指望可是儿媳妇给的呀!”
∆ 心理指导师劝解老张打开心结
这句话让老张夫妇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们说,从前因为频繁打官司,被所谓的仇恨蒙蔽了双眼,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心理指导师说得对,他们的儿媳妇是真的伟大,以后要加倍对儿媳妇好。
03
第三次心理辅导
每次心理辅导之后,心理指导师会跟法官一起复盘。心理指导师指出,失去亲人的伤痛,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影响。逝者已逝,生者如何更好地生活,更加关键。何况这个案件里,小孙子还不知道父亲去世的事情,如何呵护好孩子的内心,需要全家人一起努力,建议老张全家一起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当天,老张夫妇、小孙子和妈妈、姑姑都来了。“密之语”心理工作室派出5位心理指导师,为他们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然后又集中到一起共同辅导。本次辅导,主要围绕每个人在小孙子的成长中的角色定位开展。
∆ 法官与心理指导师共同为老张一家开展心理辅导
5位心理指导师经过评估研究,一致认为目前小孙子还小,心理上恐怕无法接受父亲去世的现实,建议暂时不要告诉他父亲去世的真相,但是可以给他讲父亲,讲父亲从小到大经历的一些事。爷爷作为重要的男性长辈,要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沟通,在某种程度上要代行部分父亲的职责,让小孙子从爷爷身上感受到男性的力量,感受到父爱的特别。一家人听完后,觉得人生又有了新的方向,也知道了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04
第四次心理辅导
儿媳妇参加了第三次心理辅导,对辅导的过程和结果都比较认可。
据老张反馈,辅导之后儿媳妇整个人都变了,感觉整个人都打开了,因为好几场官司累积下来的心里的那些疙疙瘩瘩都没了。儿媳妇恢复了过去对他们的称呼,用老张的话说,儿媳妇不叫爸妈不张口。儿媳妇还经常主动给老张两口子打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有时间,把孙子给送过去陪陪二老。小孙子和爷爷奶奶非常亲,在一起又亲又抱,走的时候也是依依不舍。老张对于现状非常满意,他们和儿媳妇一起给法院送来了三面锦旗表达谢意。
∆ 老张一家为法官送来锦旗
接收锦旗的时候,我问老张,小孙子最近怎么样。老张说,小孙子其他方面还可以,就是最近老找爸爸。我就征求老张意见,能否给小孙子做一次心理辅导。老张十分乐意,但是担心儿媳妇有想法,请我打电话帮着劝劝。我给儿媳妇打了半个小时电话,她最终答应了,但是说自己走不开,请爷爷奶奶带着做。
给孩子开展心理辅导,用的是沙盘游戏。孩子最先选的是医院、救护车和医生、护士,摆满了沙盘的一角。心理指导师分析,爸爸去世的时候,虽然孩子还不到一岁半,但是爸爸被救护车拉走的一幕,应该是深深印在了他的记忆中。孩子还选了很多房子模具。我们问孩子,这房子里有人吗?孩子说没人。我们又引导,房子里不可能没有人,你想想,你的爷爷奶奶和妈妈是不是住在这些房子里?孩子说没有,都住着不认识的人。心理指导师指出,孩子的这种解析,投射出了他真实的内心状况,他虽然有很多房子住,生活在很多大人中间,但是感觉不到爱,感觉不到真实的爱。好在孩子选的模具里还有很多路和桥,还有很多车。
∆ 法官与心理指导师深入了解小朋友的想法
心理指导师解读,孩子一直在自我寻找出路,而且还能找到路。这说明他很聪明,也很坚强,未来的成长应该不会有大的问题。辅导结束后,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复盘。心理指导师引导爷爷奶奶和姑姑,平时要多陪伴孩子,多跟孩子交流玩耍,多用语言来表达对孩子的爱,要注重孩子的内心感受,让他时刻能感受到真实的爱。爷爷奶奶要和孩子妈妈、姥姥姥爷和睦相处,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每个家庭里都能感觉到温暖。爷爷奶奶、姑姑认为心理指导师分析得特别到位,当即表示回去后调整相处模式,力争改善整个家庭关系。
05
第五次心理辅导
孩子做完辅导后,老张请我给孩子妈妈打电话反馈辅导结果。我把心理辅导的过程和结果一五一十告诉了孩子妈妈后,她有很深触动。我顺势邀请她,希望她陪孩子一起做一次,好好了解下孩子的内心。妈妈答应了。
第五次心理辅导依然是全家人一起参加。辅导中,我们发现孩子有很大转变,因为跟爷爷家的人接触得多,明显开朗活泼了很多。而孩子妈妈,因为始终一个人带着孩子,压力比较大,内心比较迷茫。心理指导师引导妈妈,关于孩子的事,多和爷爷奶奶商量,毕竟是亲爷爷奶奶,有血缘亲情在,可以给孩子最纯粹的爱。爷爷奶奶争着说:“我们希望儿媳妇多跟我们联系,每到节日我们会打电话邀请她来过节,反正她也一个人在家。”
∆ 孩子妈妈接受心理辅导
心理指导师立即纠正爷爷奶奶:“以后不要刻意强调儿媳妇一个人这件事,会加重她的孤独感,要想着一家人圆满,怎么圆满怎么说。”爷爷奶奶听完就愣了,他们没想到自己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在无意之间给儿媳妇带来了很大伤害。老张夫妇表示,以后一定要改变表达方式,多换位思考,多考虑儿媳妇的感受,不仅要好好爱小孙子,更要用心疼爱儿媳妇。
06
第六次心理辅导
孩子上小学之后,我们安排了第六次心理辅导。老张说,小孙子在学校里表现特别好,老师和同学们特别喜欢他。小孙子对爷爷奶奶非常孝顺,主动要求给爷爷洗脚。
心理指导师就问:“孙子洗脚的时候,您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我的儿子。虽然我的儿子从没给我洗过脚,但是孙子给我洗脚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血脉的流动,感觉到了亲情在流动。”老张说完,眼含热泪。心理指导师肯定了老张的这种认识,并且告诉老张,人与人之间的爱,不能是凝固的爱,得是流动的爱。要让所有的爱流动起来,既流向自己,又流向对方,让彼此能够感知爱并回馈爱。老张说,每次参加心理辅导,都会有新的收获。每次辅导之后,他们一家的关系更加融洽了。
这起隔代探望案,辅导次数最多,取得效果最好。老张一家人从剑拔弩张水火不容,到互相理解真心关爱,所有家庭成员的关系更胜从前。我们今后将继续拓展“密之语”心理工作室职能,依托心理学的知识和专业心理指导师的力量,更加充分发挥法学与心理学的叠加效应,努力促进“案结事了人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供稿:密云法院
编辑:孙浩淼 汪希
审核:张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