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8年11月实施以来,对规范本市非机动车管理、提升首都交通综合治理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些年条例在执行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超标电动自行车过渡期满后的管理、电动自行车充电导致的火灾亡人事故、非法拼改装车辆及电池等问题。非机动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的交通、消防带来了安全隐患和管理难题。为了聚焦关键议题持续发力,今年3月—4月,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执法检查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飞进任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以及市人大代表50余人组成执法检查组。两个月来,市区两级检查组共开展实地检查70次,召开座谈会68场,全面听取委员代表、政府部门、运营企业、从业人员、市民群众等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同时委托第三方对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抽样调查。
执法检查亮点纷呈,让法律制度的牙齿有力“咬合”
人大、政府、代表、群众广泛互动,全面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执法检查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及时了解各区进展,整理汇编工作信息。在检查过程中,市区人大联动配合、人大政府协同互动、“三级”代表积极履职、各区融媒体搭建平台、市民群众广泛参与,构建起多元主体同向发力的执法检查新格局,以制度优势推动非机动车管理难点破题,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贯穿执法检查全过程。
“三边”“家站”、明察、暗访综合运用,着力提高人大监督质效。坚持科技赋能,优化代表履职小程序功能,打造“三边”检查2.0版,共有15413名市、区、乡镇三级人大代表参与了检查,提交检查单39501份,代表参与率达到98.03%。坚持机制创新,探索监督议题进“家站”,组织代表听群众“吐槽”1133场次,收集群众调查问卷69106份,涉及具体意见建议10926条,通过融媒体向群众征集意见18358条;选取问题集中的街道乡镇召开督办会102场,由属地和政府职能部门向代表和市民群众通报问题督促整改进度。坚持突出重点,组织专题检查70次,全面深入了解非机动车管理难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梳理去年“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非机动车问题次数较多的具体点位,“四不两直”开展暗访调查8次,检查点位20余个。
边检查、边督促、边改进,推动问题及时解决。此次“三边”检查中,结合工作周期短的特点,我们将以往“身边、周边、路边”三轮次压茬推进的做法,转变为一轮次完成所有检查,更加突出了“边检查、边督促、边改进”的实效。在设计检查单时,明确“一道题目一个点位一组图片”,帮助代表在发现问题时落点落图,提高问题点位精准度。执法检查组根据“三边”检查单梳理反馈问题点位16779个,都已交各区人大督促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整改,截至目前,已有82.95%整改完成,其余问题正在加紧办理。
图说:在执法检查过程中,选取问题集中的街道乡镇召开督办会102场
条例有效落地生根,群众获得感满满
条例实施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公安交管、市场监管、交通行政、消防救援、城市管理、商务、邮政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逐条落实,街道乡镇、社区(村)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全力配合、密切协作,广大市民积极响应、自觉守法。总体上看,条例得到有效实施,首都城市交通非机动车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230万辆超标车基本清零。在全市设置223处核发站点,申领期内累计核发临时标识230万副,摸清超标车辆底数。开展“点对点”短信提示,召开新闻通气会,刊发、转发相关信息2万多篇,制作主题海报、公益广告,在全市7个户外大屏、6000块楼宇电视滚动宣传动员,积极引导超标车退出市场。在全市800多家门店开展车辆以旧换新,累计置换32.3万辆电动自行车。制定专项整治方案,细化执法指引,强化路面执法力度,过渡期结束以来共查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53.9万起,扣车2.2万辆。
市场合规销售格局基本形成。严格目录审核,累计删除车型2178款,强化了产品源头控制。通过错峰执法、监督抽查、联合整治、暗访等方式,共计开展相关监督检查活动逾5万家次;抽检线上线下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充电器产品884组,发现不合格产品159组。依法查处销售不合格产品、拼改装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357件,查扣违法电动自行车4199辆,罚没款合计655余万元。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举报奖励制度有效发挥作用,截至目前,协会移送非法改装违法线索13起,已立案查处6起。
共享单车管理由“乱”到“治”。建立了行业企业信用考核评价机制,有力推动了运营企业合规经营,超量投放、无序竞争和资金监管缺失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目前企业和车辆数,已由巅峰时期16家企业235万辆车,减少为三家企业99万辆车,三家企业均已取消押金。市级监管服务平台有效发挥作用。投放车辆的动静态数据、停放区禁停区数据接入平台,为市区监管部门、各街乡镇以及行业企业提供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试点推广“电子围栏”技术。合理施划停车区2.6万余处、禁停区16个,引导承租人规范用车、停放。
消防安全全链条管控成效初显。市政府相关部门连续两年发布文件,紧盯电动自行车及其蓄电池生产销售、维修改装、充电使用等环节,建立起职责分工明确,措施细化的管控格局,有效遏制了电动自行车火灾多发势头。紧盯市民群众充电难题,由“堵”变“疏”,分类别分场所推进充电设施建设,加紧补齐充电设施短板。目前全市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接口共68.53万个,电动自行车充电行为明显规范。开展电动自行车“一车一池一码”试点。采用智能传感器、电子标签(二维码)、电子芯片、阻梯系统等技术手段,落实车辆电池全过程跟踪管控、闭环管理,有效破解违规停放充电和非法改装的管控难题。
快递外卖车辆规范管理持续深入。美团、饿了么等外卖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提升外卖骑手交通、消防安全意识;邮政及各快递企业建立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快递三轮车和人员信息,定期对车辆状况进行检查,及时清理占道废弃快递电动三轮车。外卖新国标车辆置换工作如期完成。通过采取给予置换补贴、企业采购等方式按时完成超标外卖车辆置换任务,重点外卖企业电动自行车完成了全量置换。快递三轮车交通违法有效整治。市邮政管理局联合公安交管部门,根据反馈的交通违法数据,建立月度通报制度,督促企业建立交通违法台账,逐级压实责任,交通违法总量逐月下降,治理成效明显。
把脉问诊,法规体检,推动条例全面实施
执法检查组通过检查发现,条例实施中仍存在“慢行优先、绿色优先”的理念践行不够深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发挥不充分;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现象比较普遍,市民守法意识有待提高;车辆及电池拼改装行为隐匿难查;非机动车通行、停放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口;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较为突出;共享单车管理还需精细化;快递外卖行业用车管理仍存在难点等几方面的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加大政府统筹协调力度。将非机动车管理工作纳入首都交通综合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各相关部门和各区政府,进一步厘清公安交管、市场监管、交通行政、城市管理、消防救援、商务、邮政等部门的职能和职责,保证权责清晰。深入践行“绿色优先、公交优先、慢行优先”的理念,针对电动自行车保有量日益增大的趋势及其特点适当调整管理思路,提高年度工作任务中非机动车、特别是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工作比重,积极推进全市非机动车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强化违法行为查处和执法力度。加强技术手段应用,推行分类管理、多警种合作、突出重点和职责到人的管理模式,探索通过非现场执法、电子测速、市民“随手拍”等形式,解决执法人员缺乏、执法力量分布不均等问题。对于危害交通安全的非机动车闯灯、逆行、不按规定道路行驶等问题,持续做好常态化执法,强化执法力度。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好以案释法等机制,引导市民群众骑行非机动车时务必遵守交规,自觉纠正交通违法行为。
持续做好电动自行车常态化管理。落实好条例中目录管理要求,进一步规范推广带牌销售模式,满足群众购买登记一站式办理的需求,激发主动淘汰超标车、购买使用合规车的意愿,从源头防范超标车辆及蓄电池的流入。严厉打击非法改装销售不合格电动车及蓄电池的行为,建立规范的蓄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同时,对于外卖闪送、家具建材市场等超标车需求较大行业,进一步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压实平台和企业的主体责任,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切实加强管控。
加紧完善非机动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评估现有非机动车道通行条件,对于不满足标准的非机动车道,结合绿化改造、机动车道改造等工作为非机动车道争取空间;对于机非混行道路,通过路口车道划分、醒目色标注等方式提醒机动车驾驶人,并加强对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着力提高非机动车通行条件和慢行系统品质。及时制定非机动车停车设施专项规划,大力推动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建设,为街道乡镇依标准施划非机动车位提供依据,实现非机动车停车入位、规范管理。
加强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全链条管控。加快推进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建设,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于2022年底前,保质保量完成“全市居住区充电设施建设基本全覆盖”目标。健全运营维护体系,督促运营企业提升服务水平,确保充电设施高效利用;严格落实充电设施收费标准,引导运营企业推出包年、包月等优惠措施,确保居民愿意用、用得起,从源头预防违法充电现象发生。继续对违法违规充电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最大程度消除火灾隐患。运用高科技手段,加快推动“一车一池一码”示范应用,助力实现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质量可控的闭环管理。
加强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对社会秩序带来的影响。要抓住停放秩序和运维调度两个牛鼻子问题,坚持总量调控,精准投放和高效运维,继续发挥好行业信用评价机制作用,落实好条例中规定的承租人信用管理制度,引导用户自觉文明骑行、有序停放。
强化对快递外卖行业用车管理。加快推动成立外卖行业自律组织和行业协会,尽快出台行业用车管理规范,进一步压实平台和企业主体责任,尤其是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管控力度。相关企业要统筹从业人员充电需求,加快推进集中充(换)电设施建设,确保从业人员使用安全、便捷的充电服务。探索快递外卖行业用车悬挂专用号牌,公安交管部门及时将交通违法数据同步至企业,督促企业建立交通违法台账,通过整改教育、内部奖惩、派单限制等手段,倒逼骑行人遵守交通法规。
适时启动非机动车管理条例的修改工作。近几年,快递外卖等网约配送活动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频发、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比重居高不下、对通行秩序的执法成本过高、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多起火灾伤亡事故、社区(村)充电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突出,现行法规在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满足安全管理需求方面,确有必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要综合考虑本市非机动车管理实践和需求,密切关注上位法修法进程,列入新版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适时启动修改工作。
作者: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