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乡村振兴嘹亮号角
——兴安盟科右前旗德伯斯镇统筹兼顾推动乡村振兴侧记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该镇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发展思路,实现农牧业升级提速,农民人均收入持续增加,农村人居环境变得更美,乡村风貌愈发文明,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就此展开。
产业攻坚建新功
产业兴,乡村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村民致富增收的关键所在,而畜牧业作为农牧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品类多、链条长、规模大且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德伯斯镇作为养殖产业大镇,把推动畜牧产业发展,助力百姓增收作为重中之重,走出了一条富民增收的产业振兴之路。
清晨,走进馒头山嘎查,村子里回荡着牛羊“哞”“咩”的叫声,养殖户们纷纷走进牛棚、羊圈添加草料。在馒头山嘎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蓝顶棚”,馒头山嘎查党支部书记刘长财向记者介绍,该嘎查属于半农半牧区,规模养殖牛羊已有10余年历史,2014年,结合具体情况,好政策的春风吹进了馒头山嘎查——每户建造养殖棚圈可得3000元的政策补贴,这让村民们发展养殖业更有底气。截至目前,该嘎查牲畜存栏13000头以上,养殖覆盖率达90%以上,户均年增收达4000元至5000元,成为当地有名的养殖村。
馒头山嘎查是德伯斯镇坚持养殖业为突破口的缩影。近年来,该镇改变传统养殖方式,大力推进舍饲圏养模式,把养殖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目前,当地肉牛、肉羊养殖示范村11个、合作社133个,规模化肉牛养殖户累计达到600余户,规模化肉羊养殖户累计达到1800余户,现有大小牲畜43万头(只、口),达到人均2头牛、16只羊的养殖规模。
乡土人才助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人才是关键。乡村振兴战略越深入,对高新人才需求也越大,为此德伯斯镇强化人才支撑作用,增强动力引擎,引导帮助返乡大学生创业,大力扶持本地优秀青年人才,形成以“优”带农,以“人”带产的发展模式,帮助农民拓宽增收视野,带领村民贴靠新时代农村发展潮流。
返乡大学生郭丽丽,是村民心里乡土人才的标杆。过去10年,对于土生土长在德伯斯镇的她来说是极不平凡的10年,从无到有,从自己奋斗到带领村民致富,郭丽丽常说:“我要和我的家乡一起富裕。”2016年以来,郭丽丽先后成立创办科右前旗昌隆玉朱种畜专业合作社、科右前旗蒙懿电子商务服务站,以“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与村民们签订电商合作订单,再通过电商平台把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创新发展模式,增加村民的家庭收入,几年下来,已经有超过300户的村民通过郭丽丽摆脱贫困,实现增收。德伯斯镇的五谷杂粮、手工艺品、民族饰品也在村民们不可思议的眼光中驶出大山,发往全国。
“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才回到家乡,为家乡奉献自己的力量。”如今,郭丽丽曾经的话语已成现实。几年来,当地政府逐步健全乡土人才孵化中心培训机制,建立起分类培养制度,根据不同人才特长确定具体培养方向,并利用本地蒙懿电子商务服务站、泰和肉牛专业养殖合作社等本地成熟载体为平台,吸收130余名本地乡土人才,持续为乡村振兴输血、造血。
基层治理稳民心
乡村振兴的实效,要看群众的受惠面和满意度。积极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参与感、收获幸福感,是乡村治理持久追求的目标。人居环境整治、基层设施治理、生态环境改善,德伯斯镇将“群众事”作“心里事”,交出了群众满意的答卷。
干净整洁的水泥村道、新颖别致的农家小院、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走进德伯斯镇前宝地嘎查,文明乡村风范尽显,村民风情正茂。“这几年我们嘎查变化很大,村路平坦了,庭院干净了,设施齐全了,大家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前宝地嘎查党支部书记阿得日吐介绍,在镇政府的组织号召下,环境卫生整治目前已经成为前宝地嘎查的常态化工作,嘎查“两委”经常组织保洁人员定期清运垃圾,宣传环境治理知识,村民们自发清理院内外垃圾也形成习惯。该嘎查先后建设垃圾场1处,卫生厕所83个,组织集中清理垃圾30余次,在村内植树150棵,成为了附近有名的环境整治示范村,也引来村民们的夸口称赞。
村民过得舒心,乡村振兴才有信心。近年来,德伯斯镇重点关注民生改善项目,科学制定人居环境整治方案、规模栽种村屯绿化树植、扶持帮助春耕秋收,形成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包村、村干部包屯、网格长包街,网格员包户的“四级”包联共管机制,将基层服务治理工作提升至新台阶。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科右前旗德伯斯镇统筹兼顾,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倾心致力群众所思所想,吹响了有产业、有发展、有人气、有颜值、有活力的乡村振兴嘹亮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