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红,兴安绿
2023-07-28 15: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①镶嵌在林海中的阿尔山天池


②蓝天下的守望草原巡防队

③“党派我来服务”志愿者在景区向游客讲述民族团结的好故事


④媒体记者参观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

⑤朝鲜族摄影爱好者在拍摄蒙古族姑娘歌舞表演


⑥机械化的三合村有机稻米加工车间


⑦水草丰美的乌兰毛都杭盖草原


⑧草原的孩子追着羊群跑


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牛羊成群


⑩三合村万亩稻田既是粮区,也是景区


盛夏时节,万物丰茂。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7月9日至11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活动在这里举行,全国近百家地市媒体派出记者深入当地牧区、林区、农区、边区和城乡社区,感悟兴安的红,感受兴安的绿,探寻这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的团结共进密码。

兴安的红,红得灿烂,红得鲜艳,红得赤诚。

这里有灿烂的“赤焰红”。兴安盟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红色印记处处可见,红色基因流淌在各族儿女的血脉中。乌兰浩特,蒙古语即为“红色之城”的意思。走进“五一会址”,历史的烟尘仿佛还没散去。这栋位于乌兰浩特市区五一北路东侧的青砖礼堂,复原了1947年“五一大会”召开时的场景,大厅内播放的一部纪录片,深情回望着76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诞生的那段红色历史。距“五一会址”不远的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里,全景式展现了内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感受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与血性,感悟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这里有鲜艳的“石榴红”。为展现民族大团结图景、彰显携手向未来愿景,近年来,“与山盟,与水盟,与兴安盟”“兴安岭上兴安盟”“兴安盟上石榴红”已然成为兴安盟叫响全国的城市高频宣传语。兴安盟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回族等41个民族在此相融共生,他们就像一朵朵石榴花相拥绽放,亦如一颗颗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精诚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记者走进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民俗风情步行街,耳边传来悠扬的琴声、动人的歌谣,一场少数民族歌舞汇演正在这里举行,游客观众报以阵阵掌声。三合村因地处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条河流交汇处而得名,如同水流汇聚,生活在这里的汉、蒙、满、回、朝鲜和达斡尔族6个民族的村民相亲相敬、相守相融,生动地诠释并践行了这个“合”字。在距此150公里外的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由当地民族干部本色出演、展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就改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真实历史故事——“三千孤儿入内蒙”,该剧自今年6月首演以来,收获如潮好评,如今已成为当地玛拉沁乐园演艺厅驻场演出的红色经典。

这里有赤诚的“向阳红”。在乌兰毛都杭盖草原,有一群不穿军装却甘守边防、不是战士却一心戍边的护边员队伍——民兵骑兵连、守望草原巡防队,他们被誉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苏道牧场内,骑兵连队员吴苏道、白萨仁是一对自愿为祖国巡边护边的蒙古族夫妇,每次队员们巡防归来,白萨仁都会为他们准备好热乎乎的饭菜,得空的时候,她还骑上自家的马,陪着丈夫和巡防队员们一起巡边。他们,是兴安盟人民的优秀代表,这份丹心向党、爱国爱家乡的赤诚情怀,感动了无数人,也感染了无数人。

一路向北,芳草青青,牛羊成群。轻风吹拂,绿树摇曳,碧波荡漾,幻化为一方绿毯、一片绿海、一块翡翠。

兴安的绿,绿得清新,绿得苍翠,绿得醉人。

这是一片绿色的净土,也是一片发展的热土。

这里的绿,育壮牧区骏马牛羊。夏日的乌兰毛都草原,水清、天蓝、草丰。来自南方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这片草原,置身这浓浓绿意中。珍珠般洁白的羊群,在绿茵中簇拥和流动,仿佛一朵朵疏淡飘逸的云。草原深处,一场关于“守卫家园”的文旅项目——“乌兰毛都的记忆”马术表演正在进行,精彩绝伦的马术、跌宕起伏的剧情,引得现场游客连连惊叹与喝彩。

这里的绿,辉映林区溪湖山川。沿着G302国道,驶入阿尔山市境内,车窗外,漫山遍野的落叶松、白桦树笔直挺立,绵延不绝。郁郁葱葱的林木,将群山遮蔽,汇成绿色的海洋。阿尔山茂密的原始森林、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雄伟壮观的山脉和汩汩流淌的温泉,让人流连忘返。绝美风景和绿色资源,正给这里的各族群众带来越来越丰厚的“绿色福利”。

这里的绿,升腾农区田野希望。三合村万亩稻田既是粮区,也是景区。禾苗正绿,微风过处,稻田荡起层层涟漪,抬头望去美不胜收。在绿油油的稻田边,还可品尝少数民族村民为游客准备的有机米饭、香甜打糕等,让人感觉这仿佛不是在北国,而是在江南。由稻田衍生的产业集群,推动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使这里农区变景区,田园变游园……

兴安的红,兴安的绿,共同绘就了兴安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彩色长卷,成就了兴安岭上令人神往的“诗与远方”。

来源:《兴安日报》


作者:

魅力兴安客户端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