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海力森嘎查大变样了,趁着假期就来转转”……自从科右前旗阿力得尔苏木海力森嘎查兴建了民宿和景点后,今年的国庆假期可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这让经营民宿的海力森嘎查村民和平无比欣喜。
35岁的和平回到老家经营民宿已经快一年了,今年的他格外忙碌,民宿的客房供不应求。他全力以赴,筹划着再好好干上一阵,入冬后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姑娘步入婚姻殿堂了。每当看到家乡的榆树那粗壮的树干上挂满了游客系上的彩带,和平的嘴角都会微微上扬,他看到了自己将在老家海力森嘎查依托旅游业做出一番大事业。在海力森嘎查,百年古榆树交相辉映形成一幅自然景观。如今树还是那棵树,可是嘎查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全新的海力森百年古榆民俗旅游度假村展示在人们眼前。
海力森百年古榆民俗旅游度假村是以486棵百年古榆树为核心,秉持生态优先、村民主体、协同共创、品牌引领的建设理念,聚焦乡村文化旅游、旅游集散服务、共享庭院经济三大特色产业,总体规划面积达3平方公里,分为启动区、拓展区和带动区。2022年,在启动区的海力森嘎查二艾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示范和运营人才培训,目前已全部完成。当远在海拉尔的和平接到科右前旗税务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家的老房子将得到改建,成为一家民宿时,他心中的激动如同火焰般熊熊燃烧。多年的漂泊生涯,使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而这个消息仿佛就是转折点,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他立即辞掉了手头的工作,购买了回家的车票,全心全意投入到民宿的建设中。
推开房门,他迈进久违的家,熟悉却又陌生。院子里的那棵老榆树依然茂盛,然而家里的摆设却已经大变样。沐浴房、家庭房、雪白的墙壁、硬化的庭院……在前旗税务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之下,这座老房子已经焕然一新。和平满心欢喜地说:“我以后可以通过旅游业来赚钱了。”为了感谢党和政府给予他返乡创业的机会,和平将自家民宿命名为“榆税安好”,取意“余岁安好”的谐音。由于民宿刚刚成立,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于是和平便邀请在大连打工的姐姐包红兰一同回来帮忙。姐弟二人忙得不可开交,既要种地、养牛,又要装修民宿。
海力森嘎查面积虽小,但树木繁多。家家户户都有榆树,对于土生土长的村民来说,对榆树有着深厚的感情。曾经,和平和小伙伴们爬遍了村里古老榆树的枝头,包红兰和小姐妹们在榆树下嬉戏玩耍,那些幸福的回忆如今已成为游客们津津乐道的农家故事。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古树,海力森嘎查在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帮助下,为古榆树进行造影、定位,并为它们颁发了“身份证”。至今,古树测龄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中已知的86棵榆树中,最高树龄已经超过了500年。
古老的树木幻化成风景,包红兰从母亲手中接过来的刺绣技艺,也成为美丽风景中的一部分。在包红兰的记忆里,母亲和姥姥都热爱刺绣,而她们的刺绣技艺是由家里的长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家里的床单被罩、孩子的衣服鞋袜都有蒙古族刺绣的影子。在包红兰的心中,刺绣是母亲的味道,是母爱的表现,是世界上最美的装饰。包红兰将学到的刺绣技巧应用于装饰民宿。墙壁上挂着的绣品,都是她亲手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有些客人看中了包红兰的绣品,甚至会购买回去作为纪念。包红兰从这之中看到了商机,如今,她的民宿内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十字绣作品和蒙古族刺绣作品,吸引着游客们驻足参观。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海力森嘎查成为了旅游热门目的地。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嘎查散发着熠熠光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农家生活的乐趣。记者顺着和平手指的方向,透过院墙,看到小院里,游客们正欢声笑语地享受着美好的时光。海力森嘎查现有常住人口1400余人,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展已经吸引了百余人返乡创业。
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村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就业和增收。曾经人流稀少的小卖部现在也变得热闹起来,为村子增添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百年古榆随风摇曳,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这些古老的树木不仅助力当地村民振兴乡村绿色旅游,更为广大游客留住了一份浓浓的乡愁。
“在保护这些古榆树后,我们成功地建起了百年古榆民俗旅游度假村。村民们纷纷利用闲置的房屋开设民宿、烧烤摊位以及小型饭馆等旅游相关产业。他们自发地研究并发展起各种旅游小产业,部分村民甚至在农闲时节当起了小老板,逐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新途径。切切实实的收益让村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保护古榆树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海力森嘎查党支部书记李永葆深有感触地表示,这些古榆树不仅成为了村庄的标志性景点,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福祉。
来源:《兴安日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