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野》上,几代人不断奔走呼号
2021-10-22 14:4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作为曹禺的第三部作品,《原野》的创作也与曹禺是时的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1936年,曹禺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教书,住所距离国民党老虎桥第一模范监狱不远,狱中犯人被拷打的哀嚎令曹禺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在任宣化镇守使时,在大堂上拷打的农民。

青年曹禺

以此为开端,《原野》的景象渐行清晰——这样的经历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似乎也能感受到作者创作的一点启发,自痛哭悲号,无处申诉的农民形象始,于是有了一个身为农民,被豪绅压迫得家破人亡的仇虎,继而是被迫嫁入焦家的金子,善良而无能的“败家子”焦大星,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而出,并最终呈现在了舞台之上。

郁达夫

我认为《原野》是带有象征意义的问题剧。只有把象征具体化出来以后,明确提出一个问题,指示我们一条道路,一定要有这样的剧本,才有深刻的印象,使之永铭在读者和观众的心头。

闻一多

现在(注:当时为1939年)应该是演《原野》的时候了。演出《原野》就是要斗争要反抗。

在1937年《原野》首次演出之际,日军的全面侵华战争业已开启,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这部作品并未得到与《雷雨》《日出》般的关注,但剧中奇异的人物,奇异的背景,奇异的冲突,令这部作品有了跨越时代去解读的可能。

偌大的原野,却仅仅有焦家一户人家,几乎不与周围产生交集;

花脸、花旦、小生、老旦、丑、老生……简单几个人物,却把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行当统统展现了出来;

荒野一望无际,铁路向未知延伸,在与时代平行的时空中,阐发出无数意象……

一个不算复杂的复仇故事,却有着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让《原野》有着超过一般现实主义戏剧的价值,承担起了审美与思想双重的意义,并引发人进行了更现代性的哲思。

10月30日,新版《原野》即将登陆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在新的剧场里,我们将看到一个全新表达的舞台寓言。

(摄影:李春光)


作者: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