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初中生的必修课,不稀奇……
动物解剖课?听起来有点怕怕的……
做一个小小科学研究者?原来也可以这么有趣!
古人云:“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那就跟我们一起来上一节“不一样”的生物课吧!
2021年12月19日,我校“初中生物竞赛”课程的学生们在北京科技大学刘洋副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节脊椎动物(鲤鱼)解剖课。学生们在课程中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协同合作能力,更体会到基础学科的研究与发展对生命科学领域前沿发展的重要作用。
课程开始,刘洋副教授首先带学生们回顾了动物的生理结构组成,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各结构之间的空间位置、物质组成以及各自在生命活动中起到的功能作用。此后,刘洋副教授选取了动物中的脊椎动物鲤鱼,为大家展示解剖示意图,为接下来的鲤鱼解剖课提供理论基础。
在付善娜、徐晓文老师的指导组织下,每个合作小组均拿到了专业的解剖工具,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察,心情异常激动。
随后,学生按照科学的解剖流程,开展了后续环节:观看外观——嗅闻气味——确定解剖面——解剖结构——观察组织——组织保存。学生们小组内分工合作,手扶,主刀,记录,有条不紊,在解剖过程中,刘洋副教授为各小组亲自指导了解剖的手法与注意事项。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各组完美完成了解剖工作。
课后,刘洋副教授表示,学生们在课堂中表现的十分认真、严谨,这也是未来从事医药及科研工作的必备素质,此外表示,同学们解剖样品非常标准,不亚于商品化的鲤鱼模型,同时也建议将学生们的鲤鱼解剖样品制作为生物标本,供日后生物课堂作为教具进行展示。
课后,学生们表示,最初内心对于解剖是十分畏惧的,但是在老师的指导与引导下,明白了未来要从事医学研究以及科学研究,首先就是要克服内心的畏惧感,同时在这堂课中也学会了敬畏生命。这堂课必将对学生的未来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双减”背景下,结合当前国家对于创新人才的发展需求,我校在大中小一体化育人方式、管理机制上进行了创新与探索。学校创新发展学院集纳统筹高校及社会教育资源,设计开展领域课程及活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高端平台。我校与北京科技大学,开展了近6年的课程合作,合作基础深厚,并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建“北京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领域实验班”,开设了多门生命科学领域课程,为喜爱生物、喜爱科学的学生提供了更宽广更长链条的发展机会。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的,只有敢于探索,勇于追求的人,才能打开这扇理想的大门,这堂“不一样”的生物课,让我们看到了寻梦者们轻轻推开大门的欣喜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