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急,建一座中试基地 解一批药企难题
企业发展遇到难题怎么办?北京经开区替您来解决。今年6月,北京经开区开出45项区级重点民生项目清单,紧紧围绕“七有”目标和“五性”需求,以“钉钉子”精神解决群众“天大的小事”,不断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45项实事清单中,其中有6项是关于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北京经开区企业众多,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此次被列入实事清单,充分说明北京经开区对企业的重视。近年来,受市场推动,生物药比重不断提高,生物创新药品项目不断增多。据介绍,此类项目经过前期的孵化、加速,进入到中试转化及产业化阶段后,对于中试厂房有着特殊的需求。生物创新药的生产研发对楼房的层高要求基本为6米以上,但北京经开区可匹配的厂房资源不足,对于招引该类项目造成了一定影响。
在对企业的走访过程中,许多创新药企业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就包括希望能通过租赁公共厂房来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这一类问题。
这样的问题即将得到解决。正在建设的北京亦庄细胞治疗研发中试基地是北京经开区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三大中试基地之一,是一座集研发、中试和生产为一体的细胞治疗产业主阵地,公共服务资源聚集地、专业人才栖居地和区域资源辐射地,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细胞治疗产业专业载体,北京市首个精准定位发展细胞治疗产业的专业化载体。北京亦庄细胞治疗研发中试基地的建成将成为生物新药飞跃“达尔文死海”途中能落脚的“中间站”,能够帮助创新企业从产品试制走向规模生产。
“目前,项目已经进入收尾阶段,此前完成了二次结构施工,室内装修目前已基本完成,室外外立面幕墙在做最后的冲刺。目前,小市政施工已经全面展开,8月份将全面启动验收工作,以确保年底可以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陈志松说。
在施工现场,一部分工人正在吊篮中对玻璃幕墙进行安装调试,一部分工人正在对地面进行修缮处理,所有程序都在有条不紊进行,一座拥有8个单体的大型细胞中试基地已经初具雏形,即将等待企业的入驻。
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够提供约13万平米的产业空间,同时,可以满足众多细胞治疗及相关企业从研发到中试到生产的多重需求,促进企业尽快实现成果转化。
据介绍,虽然项目还未竣工,但每天前来参观对接的企业络绎不绝。“每天都好几拨企业来看,对项目都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早日进驻。”陈志松说。目前,项目已吸引多家国内细胞领域第一梯队企业来访对接,项目建成后,将迎来细胞领域领军企业的相继入驻。
据了解,北京经开区目前在建的生物医药中试基地有细胞治疗研发中试基地、新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昭衍10万升规模的大分子中试基地,预计将在今明两年陆续建成投用,完善北京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布局。同时,北京经开区将加快细胞治疗等前沿生物科技布局,重点布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项目、长效RNA干扰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和CAR-T、TCR-T为核心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打造千亿级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
解难,优化招投标服务 创新方式监管前置
近日,记者从北京经开区公共资源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获悉,为加强对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实现招标投标管理的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确保招标投标过程的廉洁高效,中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北京经开区实际,在北京经开区管委会指导下,制定印发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规范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的若干措施(试行)》 (以下简称:《措施》),并已正式试行。
据了解,该《措施》的试行是北京经开区创新监管方式、体现区域特色、优化招投标服务的一项精准举措,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监管合力,代表着北京经开区在持续优化招投标服务方面再进一步,填补招投标活动场内交易监管空白,形成了从“场内交易无腐败”延伸至“场外无交易”“场外不能交易”的制度约束机制。《措施》共分为五章二十条,适用于亦庄新城225平方公里范围内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采购等招标投标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经开区此次制定的《措施》重点在于防患于未然。”据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措施》对在法律法规尚未完全覆盖的领域即招标投标活动启动前的相关各方当事人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措施》将对工委、管委会各机构,驻区各职能机构,各街道,各重点国有企业等单位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该负责人表示,同时结合即将投入使用的公共资源管理平台,经开区创新监管手段,提出集中进场交易、在线监管、大数据监管、信用监管、多部门联合惩戒等多种监管方式,从传统的投诉举报受理走向平台数据分析、自动预警提醒,形成具有经开区特色的监管机制,以提升监管的精准性、科学性。
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中心将建设智慧交易系统,优化招投标服务,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增强企业的获得感,为经开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解困,翻新出行小路 打通群众心路
最近,新康家园小区的居民卢女士恢复了出门遛弯的线路选择,七月盛夏,连接梅园和新康家园小区的区间道,让她重拾了树荫下漫步的悠闲。这背后的“秘密”藏在北京经开区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中,使居民心里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梅园和新康家园小区区间道路位于区内R13地块,呈“L”形,由区内主干道天华西路拐入,通往两小区入口。这条长约230米的小路两侧栽满绿树,行走其间没有闹市的喧嚣,树荫、垂柳在旁,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处”之感,因而颇受居民喜欢。不过,由于该路段权属不清,多年来长期无人养护,部分大型树木根部隆起,造成路侧人行步道砖损坏且翘起严重,路面坑洼不平。“不仅如此,这条路上也没有道路照明设施,夜间从这经过容易磕碰、摔倒。 ”提起该路段曾经的模样,卢女士眼神中难掩失落,“就是因为这些问题,这条路也从我们心中曾经的‘宠儿’变成了大家‘吐槽’的对象,就盼着哪天赶紧修修。”
转机出现在6月初,根据“走基层、解难题,为民办实事”工作安排,北京经开区工委管委会领导把“移动办公桌”搬到现场,带队城市运行局、土储中心、荣华街道等相关部门、单位到该路段查看情况,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后,当场将该事项列入“主要领导解决基层诉求”专项工作任务,进行督办。居民事无小事,随即,一场关于该道路的修缮行动立即展开。
想要解决该路段养护问题,首先要弄清权属责任方,于是,区土储中心立即开展调查核实,很快便摸清了该路段历史。原来,由于该地块彼时的承接方批复图纸只涉及地块,不涉及道路代建相关文件,因而这段区间路没有任何建设、移交手续。另外,区城市运行局也确认了该路段不属于市政养护道路范畴,未进行过道路权属认定的情况。其现状是作为梅园、新康家园和天华路派出所外部公共道路使用,且路侧划有停车位。
找到了该路段被“弃养”成因,区级层面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整治提升方案,推动居民反映问题尽快解决。荣华街道作为此项工作的实施主体,即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由街企共建的应急抢修小组迅速介入,对该路段路侧步行道进行整修。施工过程中,项目施工方根据街道要求,本着“环保节约”理念,结合现场实际,通过割除步行道上拱翘凸起树根平整路面,并剔除破损砖块,在原有完好砖块基础上补充新砖块,完成对步行道路面翻新铺设。城市运行局则为施工方提供了8盏路灯,安装在步行道一侧,使新康家园和梅园两小区居民从此告别了摸黑回家的历史。
多部门齐抓共管和“一把手”的亲自督办,让这条区间道路6月底就完成了“旧貌换新颜”。步行道平坦了,路灯亮起来了,卢女士和邻居们“闲庭信步”的乐趣也重新找回来了:“要说这夏天还是在阴凉地儿走路舒服,现在这路就在咱自家门口,而且无论白天晚上都亮堂,真是惬意得很呢!”更让她和邻居们高兴的是,该路段步行道尽头的宣传栏及其地面也已于近日启动翻修,不久后将以全新面貌与居民们见面,为小区增添新的宣传文化阵地。
一条整修后的区间路,一处正在翻新中的宣传栏,换来的不仅是居民的幸福感,也折射出北京经开区为民办实事的决心。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北京经开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引导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弘扬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坚持“一线工作法”广泛问需、立足本职为民服务,促进了一批民生实事的推进,切实增强企业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记者:蒋科平、刘娜、于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