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干部社区抗疫手记(四)
2022-05-17 19:3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打造模范岗位 服务社区居民

5月8号第二批下沉干部报到后,我所在的居委会已经有4名下沉干部到岗上班。经过几天的实战历练,这些同志积极践行“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奉献精神,在社区抗疫的每一个岗位上严格要求,尽职尽责,把自己所在的抗疫岗位打造成居委会和社区居民满意的优秀岗位。

“满意岗”

来自北京市政协民宗委的女干部马然,是一位年轻的军嫂,爱人在这个社区服役,而且负责营区内的防疫工作。马然报到后,主动请缨变身大白,负责核酸检测数据录入的工作。大家对这个岗位是不是很熟悉,就是采样前录身份证的那个岗位。马然开始也以为这事儿简单明了,很容易上手。不过,她没想到的是,部队大院和其他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不一样,现役军人用的证件是军官证和士兵证,而大院里的孩子,大多没办居民身份证。他们的信息录入,全靠人工操作。

现在的父母给孩子起名字,追求独一无二。男孩子叫昉轩、翀玥 、翀杰;女孩子叫嫤鬟、紫嬛、偲娉 、绾嫣,系统对生僻字识别困难,打不出来,让人很头痛。马然对名字进行反复核对,有些字要手工拼音输入,在确保速度的前提下,还要保证信息无误。马然说:“这比高考卷子难度都高,幸亏我语文基础知识好。”她所在的岗位被居委会称作“满意岗”。

“万能岗”

下沉干部许子剑,是在这个军营大院长大的孩子,在首钢国际法务部工作。从5月1号报到至今,他先后在扫码岗、维持秩序岗、手工登记岗、信息采集岗工作过,还是免费搬运工,多次帮居委会搬运设备。给居委会最得力的帮助就是中午转换学生专场时,拦截加塞插队的居民,让孩子们先去做核酸检测。这个是得罪人不讨好的差事儿,难度很大,许子剑和人软磨硬缠,不得罪人又拦住了人。昨天又接替张巍送采集的样本试管的工作,每小时一趟。尽管社区核酸检测点距离政府指定的检测机构只有几公里的距离,但也架不住多次来往。小许骑着自行车,送样本还要去政府带回抗疫物资,一天十多趟下来,累倒在床上不想爬起来。他说,我一睁眼看到的不是叔叔,就是阿姨,不敢偷懒耍滑。许子剑就成了“万能岗”。

“放心岗”

有一位叫于倩的下沉干部,至今没有再见面,我和她也没有机会同时上岗,以后有机会再写她。

我连续10天上岗,现在也成了抗疫老兵。居委会把我从扫码员固定到信息登记岗,负责手工登记离退休老人、没有手机或不会使用手机居民的个人信息,也为核酸检测信息录入把好一道关。

这个岗位的工作说起来很简单,一句话说明白就是记个名字和电话号码,真干活儿还需要真功夫。

部队大院不同于一般的居民社区,这里大多是部队现役军人、随军家属,也有从老家投奔儿女的老人。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多年保持浓重的家乡口音,这成为信息登记沟通交流的主要障碍。不说别的,就连普通的阿拉伯数字,全国各地有十几种不同的发音。电话号码尾号为“6872”,一大爷给我说的是“陆八柒鹅”。有时候工作人员干着急弄不懂是什么意思,老人也着急上火,耽搁不少时间。

这个居委会辖区有三个干休所,生活着一批见证新中国七十年发展历史的老革命、老军人。他们出生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人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两弹一星试验,年龄最大的近百岁,八十多岁的很常见,七十岁的算是年轻人。对于党的防疫抗疫政策,老人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毫无怨言,身体力行。每天上午八点到十点,在居民核酸检测队伍边上,有一条绿色通道为他们设置。这些老干部坐着各式轮椅、电动车、三轮车,组成“轮椅”大军,一辆跟着一辆驶来。

七八十岁的老人,耳朵都有点背,和他们说话费力气。声音小了听不清,和你打“哑谜”,声音大了显得态度不好,对老人不尊重。老人都是老小孩,为了掩饰耳背,自己拿着身份证登记,有的老人像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样,一口气背完电话号码和楼牌号码,记录人员必须快速准确地记录下来,稍微疏忽走神就可能记录不全,之后再和老人核实号码,那就费老劲了。

电影《夏洛特烦恼》里一幅画面是最好的诠释:

夏洛:大爷,楼上322住的是马冬梅家吗?

大爷:马冬什么?

夏洛:马冬梅。

大爷:什么冬梅啊?

夏洛:马冬梅啊。

大爷:马什么梅啊?

夏洛:……行,大爷,您先凉快吧。

我曾学过新闻采访学,多年的新闻工作使我对人名、地名、电话号码、楼房号牌的记忆非常精准,今天用来登记老人个人信息算是专业对口,基本不费力气。

我当兵二十多年,和全国各省市的战友一起工作生活过,能够勉强听懂湖南、湖北、四川、江苏等口音较重地区的乡音,为完成这项任务打下了基础,我这个岗也成为了居委会的“放心岗”。

(机关党委供稿 作者 刘国栋)


作者:

首都广播电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