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沉干部社区抗疫手记(七)
2022-05-25 21:4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进入五月,北京疫情多点告急。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局领导的支持鼓励下,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先后有28名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抗疫第一线,他们披大蓝、裹大白,义无反顾;他们战疫情、斗酷暑,披襟斩棘。他们是逆行者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与疫情正面交锋,彰显责任担当;他们是北京广电人的优秀代表,用热血青春撰写忠诚,彰显标杆模范。近日,我通过电话和微信对部分下沉干部进行了采访。

李美静

她让“三心二意”有了新注解

交流中心干部李美静是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两批13名下沉干部中唯一的女干部,堪称抗疫的“战地之花”,这朵花不张扬,不高调,在抗疫一线静静地绽放,却风采绚烂,为了展现这朵“战地之花”的绚丽多彩,我先介绍她。

美静下沉的社区是一个部队大院,规模较大,由三个社区合并而成,常驻居民七八千人。她爱人现役,部队疫情封控不能回家。儿子上初二,今年地理生物小中考,独自在家进行线上课程学习。美静从5月10日下沉社区一线,每天自早上8点至下午6点满负荷工作。为了减少居民的等待时间,她和社区工作者们压缩自己的休息和用餐时间,加快工作节奏。在核酸检测场地,每天站满10个小时,身体和精神都经历了极限的磨砺,连续十二天的工作让她充分体会到了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辛苦,更加理解了基层工作的不易,也感受到了群众对抗击疫情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健康宝上查不着核酸结果怎么办?”“我这弹窗了怎么消掉?”最近遇到此类问题的居民不少,很多人为此焦躁不安,由于多轮的核酸检测,有些居民还有情绪。美静一方面要现场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另一方面也和居委会同志一起,通过社区的微信群做好政策宣传,让大家对社区疫情防控多了一份理解和支持。

她和很多老人成了“老朋友”。一位阿姨90多岁了,每天拄着拐棍儿来做核酸,因半年前腰椎摔伤,起坐都费劲儿。美静每天提前给她准备轮椅,推着她去做核酸。还有一位阿姨80多岁,半身不遂,视力弱眼睛几乎看不清,每天走过来大汗淋漓,工作人员接力扶送阿姨完成扫描信息、核酸检测。

美静嘴上也不闲着:“阿姨您慢点儿,我扶您。”“伯伯不着急,前面排队,给您拿个凳子坐着休息稍等一会儿。”“咱们不唠嗑,保持两米以上安全距离。”相同的动作,相似的问答,她每天几乎要重复上千遍。

一位大爷常看着美静忙碌,含笑不语。10几天后终于和美静说了句话:“我观察你快半个月了,才看出你是一个‘三心二意’的姑娘”。

美静一听愣住了,“三心二意”是贬义词,大爷肯定是对她的工作有意见,她感到有点委屈,依然笑脸相迎问:“大爷,我哪里没做好,您帮我指出来,我认真改正。”

大爷抖出了包袱:“你是一个既热心、又耐心、还贴心,而且充满诚意、真意的好姑娘!”

肖永哲

他给“多面手”赋予新内涵

永哲下沉的地方是海淀区航天城社区,也是一个部队大院,现役、文职、外协人员、家属子女、普通居民、物业服务人员等类型多样,人员基数和流动情况复杂。即使不算入驻的社会检测机构和在院外周边检测点进行检测的人员,每天在社区固定点位的检测量也有九千左右,“五一”检测高峰期间,检测量能有一万一千多人。采样的医务人员由区里统一分派,上庄医院、海淀医院、西苑医院的不少采样医护人员都来驰援。

他每天当“大蓝”,主要任务就是维护现场秩序、检查健康宝情况、为老幼居民代查健康宝,业务比居委会社工还熟练,成了核酸检测场上的多面手、万能岗,协助居委会完成许多工作。

永哲性格好、有耐心,他给居民解答疑难问题、处理特殊情况,凭借过硬的素质和专业的技术水平,赢得了居民们的信任。每天早上一换上大蓝站在场地,嘴不停、脚不停、手不停,每天五六个钟头,不知不觉就是一两万步。

天气越来越热,下岗时头晕眼花,口苦嗓哑,觉得膝盖以下已经不属于自己,做过手术的腰椎也在严重抗议,但永哲还要和大家一起收拾场地,研究如何调整优化现场布局和工作流程,为明天的工作做准备。参加检测的居民大多比较配合,但也有个别不愿意守规矩的人,永哲总是能够及时合理地处理好。20多天的时间里,永哲把工作做到位,责任落到实处。

他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时不时就会在队伍里看到昔日战友和领导,主动打招呼鼓励:“永哲,核酸检测场上的几个岗位,你都干得有声有色,你是个多面手,太厉害了。”

黄海

他为“钉子精神”增添新定义

论身高和体重,视听中心干部黄海绝对是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第一人。他在夏天室外执勤,良好的身体素质让他比别人能吃更大的苦,受更多的累。

黄海被安排到皇城根遗址公园核酸检测点,每天六点半开始检测,工作人员六点钟到位。他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吃过早点就要出发上岗。

刚开始,黄海负责把守人员进去的大门,这项工作难度不大,但是需要有“钉子精神”,就是能长期稳定地坚守在岗位上。这几天晴空万里,太阳将热量倾泻在大地上,早上还好,温度没有那么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逐渐上升,在“大蓝”的裹附下,汗水逐渐湿润他的前胸和双臂,头部汗水的蒸发也使面罩变得不再那么清晰,面罩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水汽。已经许久没有这样长时间的站立让他苦不堪言,腰疼得像是马上要断裂,这对一个五十岁的人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这个工作坐下也可以完成,但想要更灵活、更及时地引导居民,黄海始终坚持站在阳光底下,与居民平视交流方显诚意。他还经常向一些刚刚完成核酸的老年人宣传疫苗接种,对于他们的提问和疑惑要更悉心地解答。

黄海的钉子精神不但体现在“站功”上,也体现“钻劲”上。核酸检测采集管的标注是一个程序繁琐且容易出错的工作,许多人不愿意碰它。现在社区除了集中隔离的人员外,也有部分人员居家隔离,上门做核酸也成了社区的主要工作之一。而上门核酸采集用的试剂管上要事先标注被采集人的姓名、采集部位、环境采集信息等,标注完成后再录入系统,供上门采集的医生备用。每户的试剂管最少要7管,人口多的家庭要十几管,而高峰日的被检人员数量能达130人以上。这项工作要求的是细致和耐心,标注的信息和录入的信息不能出现任何错误,这对于大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黄海主动把这个难题揽过来。刚开始标注和录入很快,反复检查后没有错误,时间一长,眼睛就开始犯花。他知道,工作速度可以下降,但标注和上传的信息要万无一失,这也是这项工作的重要所在。

当完成了这项繁琐又耗费精力的工作,时钟已指向六点钟,眨眼间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他站起身,放松一下,身体的疲乏之意渐渐袭来。此时也体会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不易,这样的工作对他们是家常便饭,同时还要兼顾居民工作不能放下,赶上突发事件就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如果不是下沉到社区与他们并肩工作,又怎能了解他们为你负重前行呢!

鲍琪

他使“主动作为”迈上新境界

鲍琪从四月底开始,连续满勤工作,累得腰疼腿痛。5月22日是朝阳区由全员核酸检测调整为常态化检测的第一天,记录下他一天工作的实情,就能知道这名年轻干部是如何的爱岗敬业,是怎样的把工作积极主动演绎出新高度。

近期,朝阳区开展大规模多轮核酸检测工作,附近几个核酸检测点位合并成了一个点,他原来所服务的检测点也关闭了,工作人员一下子就显得多了起来。

早上8点多,“点长”在微信群里安排新点位的上岗人员和时间。等鲍琪看到消息的时候,“点长”已经安排了好几个人,没有安排他。鲍琪有点着急,再等的话,可能就领不到任务了。于是抓紧给“点长”打了个电话,请求安排任务。

“点长”说:“前段时间,人员比较紧张,一直没有安排你休息,今天人员比较充裕,你休息下吧。”

但鲍琪坚持上岗工作,“点长”拗不过他,还是为他安排了任务,负责现场秩序维护。

下午4点,他发现队伍明显比以前长了很多,部分居民为了躲避太阳暴晒,都不自觉地往树荫底下集聚。鲍琪上前提醒居民要保持2米间距,同时,向社区建议增设一些太阳伞。

下午5点多,第三方检测人员说,信息录入系统下午6点准时关闭,他们也准时撤场。鲍琪看着越来越长的队伍,估算着检测速度,预计这时候新排队的居民肯定赶不上检测了。觉得有必要和陆续赶来排队的居民说明情况,避免他们白排队。

他拿起一个扩音器,和另一个工作人员来到了队尾。向大家解释下午6点钟系统关闭,并耐心地向居民解释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排队的居民观望了一会儿,都自觉地散了。有少数几个居民有意见,建议增设点位、增开窗口,鲍琪诚恳地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的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紧要关头敢喊“看我的”,面对危险敢说“我先上”,真正体现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些下沉干部中,还有张秋生、张伟刚、毛宏伟等同志,他们在抗疫第一线表现一样突出,得到社区街道和广大居民的一致称赞。

咱北京广电人,个个都是好样的!

(机关党委供稿 作者 刘国栋)


作者:

首都广播电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