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产网络纪实节目《种地吧》主创专家研讨摘编
2023-06-30 13:2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机关服务局共同主办的网络纪实节目《种地吧》研讨会在京举行。会上,主管部门、专家学者、主创和播出平台代表针对节目的思想主旨、表达方式、社会效益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现将与会嘉宾主要观点摘编发布。

任道远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副司长

与会的专家学者站在粮食生产、乡村振兴、文化传承发展、青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文艺创作、传播、传媒生态的专业的维度,为节目的创作和传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这也对管理部门推动精品创作的传播提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之前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与北京广播电视局曾针对节目创作提出三条指导意见:一是进一步明晰主题,二是进一步优选嘉宾,三是进一步优化环节设计。从节目最终的呈现和播出的实际效果看,这几点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超出了预期。

《种地吧》对于综艺节目创作的借鉴经验我认为有以下三点:第一,处理好宏大主题和真实体验的关系;第二,处理获取流量和积累信任的关系;第三,处理好休闲娱乐和传递情感价值的关系。

张宇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机关服务局副局长

《种地吧》作为一档乡村题材的节目,在热火朝天的农耕图卷中投射出千百年来积淀的劳动智慧和生活哲学,不仅让观众了解手中粮从何而来,更以小见大地探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等宏大主题。节目运用现代的文艺形式对古老的农耕文明进行创新传承,以劳动本色、成长叙事和实践精神,深刻诠释了“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的时代含义。

夏斐

北京广播电视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处处长

《种地吧》的成功是总局支持、行业努力的结果,也是网络视听文艺守正创新的具体体现。在此我分享三点体会:一是节目站位高,以小切口述说大文明。节目打破了以往乡村题材慢综艺的框架,深入三农问题、乡村振兴、赓续发展;二是节目选题准,讲述生长于斯的乡村故事。节目通过描绘浙江乡村繁花似锦的景象,突出千万工程实施以来,乡村环境深刻重塑,城乡融合各美其美,农村面貌彻底改变的巨大成就;三是节目形式新,开辟了我国综艺模式的新赛道,节目将土地耕作与时尚潮流相结合,纪实与综艺相结合,其综艺模式可复制且可持续。节目秉承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念,耕耘出了一档可看、可感、可知的优质节目,给下一步网络节目创新带来启示。

姜滨

爱奇艺副总裁

我代表爱奇艺分享一下节目制作心得:一是好内容好题材得以广泛传播,引发青年观众的共鸣。节目获得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实现热度和口碑双丰收;二是爱奇艺站内全力以赴,站外联合多家平台,播放量与日俱增,在全站综艺中保持领先;三是坚持用时间换内容,做精品综艺,把劳作的全过程原汁原味呈现于观众面前。《种地吧》的创新成功给了我们信心和决心,在综艺的选题上要观照生活,在节目生产上要沉得住气,在传播方向上要坚持正向价值。未来我们将不懈努力创造出更多精品内容。

章碧珍

蓝天下传媒集团总裁

《种地吧》从提案到立项经历了三年,从确立到开拍又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其中曲折艰辛在小麦成熟收割的那一刻尘埃落定,但是这仅仅只是《种地吧》第一阶段的终点,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深入关注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新农人等题材,借综艺节目向大众展现中国美丽乡村的变化。

杨长岭

《种地吧》总导演

《种地吧》不是真人秀而是“真诚秀”,所有的主创都在用真诚对待“种地”,我们用“笨”办法记录种地小队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依靠节目的冲突和话题来博取观众的眼球。少年们经过不懈努力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他们的努力没有被土地辜负,这也践行和印证了节目的最初立意——你只要用心、用力地去做一件事情,一切都会变得有价值、有收获。

蒋敦豪

“种地小分队”代表

几个月前我们刚开始种地时,一共耗费6天时间收割了142.8亩水稻,200天后我们收割小麦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这让我体会到“认真做好一件事”的成就感;看见母羊生产时是我第一次直观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我这双手曾经是弹吉他的手,但我现在的手也是可以开联合收割机的手、可以为母羊接生的手、可以熟练撒有机肥的手、可以焊羊圈羊棚的手。很多网友留言说这是一档很治愈人心的节目,但对我而言,我才是那个真正被治愈的人。

赵一博

“种地小分队”代表

现在大家喜欢叫我们新农人,我很喜欢这个称呼。因为这个“新”是新鲜的新,是为了我们农业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新的活力的新;这个“新”也是创新的新,我们给农业带来了创新的科技;这个“新”也开启了我们新的人生,这200天我们收获了友情,收获了自己的自信,也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希望。我们种地的第一阶段马上要结束了,但对我们10个人而言这并不是结束,而是我们关注农业、发现农业、投身农业的开始。

柯炳生

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

《种地吧》想到了其他人没有想到的、做到了其他人不能做到的,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建议节目可以针对不同地区地理优势,培植果树、茶树等,也可以优化成员配置,提高节目观赏性,并开拓更多样的现代农业种植基地作为拍摄场景。希望节目下一阶段可以进一步做到“设计上更真实,情节上更有趣,景色上更好看”。

祝燕南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我在观看《种地吧》时有三点期待及联想:一是勾连自己儿时参加支农等下乡活动的记忆;二是期待节目能够有助于教育青少年节约粮食,强化其热爱农业、农村、农民的意识;三是联想到粮食安全问题、三农问题、乡村振兴以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问题。

我认为节目极具历史眼光与家国情怀,紧扣社会呼唤和时代召唤,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营造了真实的接地气的感受,情节自然流畅,内容丰富生动,思想表达追求生活化,塑造了一群可亲可爱的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

胡智锋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种地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播出效果超出预期。首先,其勇于挑战种地难事,使都市的年轻人有机会体验乡村生活;其次,节目立意高,站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践的生动案例;再次,题材内容与叙事表达新。节目将传统的三农题材进行时尚化表达,将适应时代特点和需求的设置融入其中;最后,节目效果佳,节目的实际效果切实引发了观众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体验种地的期待。

另外,节目可以在题材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升级、内容设置上更加精耕细作,并在纪实底色的基础上适当强化综艺元素。

张颐武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种地吧》节目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办大事,这体现在对综艺节目形态的创新性开拓上,也体现在对中华文明的底色进行发源、探源、溯源的雄心壮志。第二,讲成长,节目让身处“无土时代”的年轻人与原本的日常生活脱序,创造出新的空间和可能性,使年轻人在与土地实实在在的接触中感悟生命、收获成长体验,这种参与感使得节目的独特意义得以长效维系。第三,传递价值,节目与农耕文明、耕读文化的联系以及传递的回归原生态的价值观对于中国人所要创造的新的文化具有很大意义。此外,节目可以在故事起伏、短视频传播、“星素”结合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创作潜力。

杨乘虎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种地吧》作为一档现象级的节目,突破了观众对于常规传统综艺节目的定义和理解,以一种社会纪实的方式让中国电视在内容层面走出舒适圈,放弃“重装备”与“大体量”的炫技方式,带来真实感和泥土味,这体现出一个节目“向内转、向下沉”的转型与创新突破。在这样一场扎根于中国泥土上做的“实验”里,不仅能看到科技兴农的新农人形象,更重要的是看到节目组传达了对“相信土地的力量”的价值思考,这其中蕴含着“相信中国少年的力量,相信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力量”两种意味。节目组让年轻人走向真正的劳动现场,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同时,它也提供了当代中国基层治理、乡村治理的一种可能性。

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我从影视创新的角度对《种地吧》进行以下六方面评析:第一,它是纪实主义和任务型真人秀的升级融合;第二,它是中国式本土原创节目模式研发的一次突围;第三,它是无间断记录与矩阵式宣发的一次突破;第四,它是青年立志与拒绝躺平的一次价值升华;第五,它是农文旅融合和青少年游学研学产业的未来尝试;第六,它是青年男性审美的重磅回归。

除此之外还有三点心得感受和大家分享:一是成长比成才重要,成人比成功重要;二是迎着太阳走才能把影子留在身后;三是劳动的伤痕、黝黑的肤色是男子汉的勋章。

最后,建议节目应继续拓展维度、宽度、广度,构建乡愁文化和农耕文明的农文旅体验基地,打造“种地吧”IP矩阵。

牛梦笛

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

《种地吧》作为一档真正的农耕题材劳作纪实互动的综艺,给了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其成功经验我认为有以下三点:第一,踏踏实实地种地,让观众在真实场景中收获真实的情感;第二,在种地的主题之下,聚焦了年轻人的自我能力与精神成长,让观众感受到了沉浸感;第三,种地关注的是粮食安全的初心,探索了宏大叙事的接地气表达方式。节目根植于乡土文脉的传承,以劳作为小切口,用真诚严谨的态度讲述了当代年轻人脚踏实地耕耘的过程。

该节目或许是向平静的湖面扔了一块石头,但它荡起的涟漪为我们行业和整个综艺节目的制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将我们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仲呈祥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

我赞成将《种地吧》称为纪实节目而非综艺节目,这档节目虽然是一朵小花,但是它开得独特,开得鲜艳,我们就要为它叫好。对于一档纪实节目,主要是看其社会效应,看它对人的培养产生的作用,这档节目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把当今的青年观众,包括节目中的10名少年带进了文明史的一种教育活动当中。当代青年所缺失的一课正是“文明课”,或称为土地意识课、人生教育课。10名种地少年作为亲身的经历者、参与者,以真情实感证明了节目的教育效果与审美效果,这是对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这一文艺创作要求的认真贯彻。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当中去创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电视节目,该节目对本土原创节目模式的开创性做出了较好的尝试与探索。同时节目也应注意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少年们应摆脱封闭的环境,与公众结合。

《种地吧》是由爱奇艺、蓝天下传媒出品,海西传媒、遥望科技联合出品的劳作纪实互动真人秀,于2023年2月4日起在爱奇艺独播。

节目选拔10位年轻人组成“种地小队”,真实记录他们在140余亩土地上、在190天时间里,播种、灌溉、施肥、收获,以及运营农场、直播带货、创立农夫集市等的全过程。

来源:电视艺术微信公众号


作者:

首都广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