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专访|李岭涛:媒体MCN发挥自身独特优势 行稳致远
2023-07-08 22:2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6月28日至29日在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以“深化广电媒体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主题,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秉承权威、专业、高端、务实的办会理念,汇聚行业权威专家学者,传递媒体融合发展专业声音。

为更好地传播与会嘉宾精彩观点,第三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组委会对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岭涛进行了专访。

Q:参加本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您觉得与往届有哪些不同?

A:一是大会站位高。本届大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始终,立足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关注体制创新、内容生产、平台建设、技术进步和渠道营销等事关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课题。这也决定了本届大会是一届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盛会。

二是引领作用强。大会开幕式上,全国广播电视新媒体联盟正式成立,100家广电新媒体品牌作为首批联盟成员加入。联盟成立是国家广电总局推动广播电视主力军挺进互联网主战场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一次创新探索,联盟的成立仪式的举办是大会推动广电融媒行业发展,引领力、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

三是对技术的重视程度高。当前,在媒体融合和媒介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本届大会着重对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超高清等技术在视听媒体领域的新应用进行探讨。同时,进一步聚焦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更高维度,对未来媒体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与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进行了积极探索。这必将为我国的广电媒体融合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Q:本次大会的“媒体MCN:‘传统文化内容+运营’的探索与突破”主题研讨活动是您主持的,主持这个会议,您有什么感受?

A:我很荣幸能够主持这个论坛。本次论坛共有九位嘉宾发言,既有关于短视频融媒体传播评价体系和短视频用户价值等整个领域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梳理、展望,又有省级广电媒体MCN的经验介绍,还有区县融媒体MCN发路径的探讨,应该说基本涵盖了全国广电的各个层次。

一方面,从嘉宾发言来看,MCN已经成为全国广电媒体融合和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本次论坛把MCN列为探讨内容,体现了很强的问题导向理念,适应了全行业对MCN发展的需求和要求,因此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很大关注。

另一方面,论坛彰显了很强的创新性。本次论坛把MCN与传统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探讨,说明广电媒体对自我性质有了重新认识。从各台经验可以看出,音视频媒体不但能够展现传统文化等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内容,而且具有其他媒介形态所不具备的优势。本次论坛对全国广电媒体在这方面的探索给予了准确反映和诠释,我认为十分有意义。

Q:听了各地的分享,您觉得各地媒体MCN发展成效如何?

A:从各地的分享可以看出,全国广电媒体MCN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效涉及宏观中观微观,但对于广电媒体MCN未来发展意义更大的是它所带来的一些规律性变化。

一是广电媒体MCN逐步把移动优先战略落到了实处。在实践中,移动优先既是广电媒体MCN的战略目标,而且还是发展路径,对于媒体融合确确实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广电媒体MCN加速了由传统的内容生产者向平台运营者的转变。传统的广电媒体强调内容为王,而在广电媒体MCN的探索中,既努力保持原有的内容生产优势不丢,又积极引入平台理念,加大了平台建设力度,从而使广电媒体的发展空间得到较大拓展。

三是广电媒体MCN提高了传统媒体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没有技术的突破而想实现传播模式的变革,困难重重。广电媒体MCN的发展让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重视,这种改变已经开始颠覆广电媒体的理念、机制和组织运营方式。

在完善短视频传播架构方面,延庆区融媒体中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用短视频探索主流传播新路径,调动精兵强将,发动全员参与,坚持移动优先,紧随技术前沿。这些都是延庆区融媒体MCN发展的卓越做法和宝贵经验。作为区县一级的融媒体机构,更应该肩负起基层媒体融合发展的任务,推动媒体MCN发展向前进步。

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垄上MCN现在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帮手、新力量,打造出了一条广电MCN发展新路径。垄上MCN创建了全新的内容传播渠道、全力孵化新内容,从而实现多方面的互利共赢。这可以视为媒体MCN的有效探索。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MCN借助属地资源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大象MCN整合多方资源,聚焦内容生产,着重多平台、多IP、多垂类布局。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龙广电MCN聚焦区域性、以“变现+传播”的方式进行运营,同时与多方合作开展外部合作,从而发挥区域优势,助推龙广电MCN的发展。河北广电主要从注重文化自信出发,采用综艺思维生产优秀的文化作品,为受众提供更好的视听体验。

各地媒体MCN的发展态势都积极向好,各地有自己的着重点和特色,在未来地方媒体MCN的发展中,各地可以互相借鉴,同时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稳步向前发展,行稳致远。

Q:您对媒体MCN发展有哪些建议?

A:目前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小屏时代”,传统广电积极探索布局MCN发展路径是广电媒体创新的必然要求。传统广电媒体也应该拥抱大环境,不断革新。

一是真正把受众作为自己的主体。尊重受众主体地位的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次,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上。第一,要让受众参与到MCN运营和内容生产的决策中来;第二,要让受众参与到MCN的传播过程中来,并把受众参与的过程转化为内容;第三,要让受众参与到MCN运营效果的评价中来;第四,要让受众参与到MCN运营的效益分配中来,通过与受众的经济关系增强他们对内容的粘性。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抓住90后和00后的心,要增加自己内容的年轻态。

二是提高广电媒体MCN的大数据能力。广电媒体在内容上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这些数据还没有得到很好开发,还处于原始状态,MCN应把它们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这方面的开发力度。更重要的是,广电媒体严重缺乏受众的大数据。与新媒体对受众状况的了如指掌相比,广电媒体对受众大数据的积累和应用要滞后得多。这严重影响了广电媒体与受众之间关系的深化。广电媒体MCN应尽快加强这方面的能力。

三是要由重视内部改革向内外部改革联动转变。广电媒体MCN的改革往往是与外部环境关联度不高的内部改革,但改革不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而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广电媒体MCN受传统媒体思维方式影响仍然很大,需要通过引入一定规模和质量的外部资源才有可能把水激活。

四是要重视由区域传播思维向全国性乃至全球性传播思维转变。广电媒体原来大多属于区域性媒体,优势是贴近群众。而广电媒体MCN除了面对本地受众,还要迎接全国乃至全球受众的挑战。本地媒体和外地、国外受众的需求是有很大不同的,这对广电媒体MCN思维方式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媒体融合发展处供稿)


作者:

首都广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