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特辑 | 全职妈妈防骗锦囊
2023-05-14 21: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对很多在职妈妈来说,周末的陪伴很多时候并不比上班轻松,每当这时都会格外敬佩那些选择放弃职场、回归家庭的全职妈妈。孩子的作业补习、家人的衣食住行,一日三餐、三餐四季,是全职妈妈的辛苦付出让家庭多了从容和欢乐。可现在有些骗子抓住全职妈妈想干副业、突破零收入的心理,盯上全职妈妈这一群体。值此母亲节来临之际,检察机关专门制作了这份“防骗锦囊”,请全职妈妈查收!

PART1

想要“赚小钱”

却被“骗大钱”

吴女士在孩子出生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成为全职妈妈,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吴女士产生了兼职赚钱的想法。一天她在淘宝上搜索“手工串珠”并且通过聊天下载了“新聊”软件。为完成兼职任务,吴女士在对方指示下,用手机兼职任务进行刷单。2021年10月14日至18日,吴女士按对方要求往指定账户转账12笔合计人民币20万元,很快吴女士发现无法在平台提现,20万元全部打了水漂。

案例拓展

除了上述情形外,还有以下常见的诈骗手段:

(1)刷单诈骗:以帮忙刷单给予手续费为名,前期以小额收益为诱饵,骗取购买更多订单,嫌疑人却在收到付款后逃之夭夭。

(2)禁止使用型诈骗:以支付宝、微信、ETC等需要更改信息或缴纳拖欠费用否则将不能使用为名,“指导”被害人操作向特定“官方”账户转账。

(3)网购诈骗:网购商品后,“商家”与消费者联系,称可免单赠送小礼物或者产品有质量问题可以联系退款,一旦消费者理他后,层层话术嵌套,不知不觉间消费者就中招了,直到转完钱联系不上商家才恍然大悟。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孩子出事了要求“来一趟”、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要求转款……

很多说法乍一听让人着急想要解决,可一定注意慢一下、等一下,看看电话是官方客服吗,问问相关人员确有其事吗,再耗一耗对方看对方会不会露出马脚……

PART2

“理财”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谢女士有个漂亮的女儿,孩子上学后谢女士会选择健身充实生活,在健身时谢女士遇到另一个前来健身的王先生,闲聊后二人逐步熟悉,在王先生的介绍和大力推荐下,谢女士投资了一款3月期理财产品,投资获利后,谢女士对王先生的推荐颇为信任,陆续投资40余万元,然而随着投资的平台暴雷,谢女士作为投资参与人去公安机关配合调查取证,期待着司法机关能够帮助追回更多的投资款。

案例拓展

近年来,非法集资类案件数量高发,常见模式有以下几种:

(1)借助P2P平台非法集资:利用P2P平台公开宣传,许以高额利息,违反国家规定公然募集资金。

(2)合伙企业式非法集资:以成立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公开向社会公众宣传,吸引投资者投资特定项目,并承诺可以高额返息、本金无风险。

(3)银行飞单式非法集资:银行工作人员在接受理财需求时,不推荐银行发行或承销的理财产品,而是推荐第三方机构的产品,客户在高息的诱惑下投资。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可市场上理财产品数量繁多,要擦亮眼睛选择合格的、正规的公司和平台,切莫贪小便宜吃大亏。

PART3

有些“忙”切记不要随便帮

家属违法犯罪所得钱款可以随意帮忙管理吗?杜某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杜某和哥哥从外地来京生活,二人成家后时有联系,杜某在明知其哥哥涉嫌非法集资,被公安机关拘留后,前往其哥哥家中,将200余万元现金存入本人账户并部分用于归还个人所欠款项。杜某到案后称,其知道哥哥家中钱款是集资所得,想着哥哥家中没人,自己想替他保管着。经法院判决,杜某触犯洗钱罪。

案例拓展

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是法律和社会道德风尚所提倡的,但有些与违法犯罪有关的帮助行为却可能违法甚至涉嫌犯罪,容易触犯的罪名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将本人银行卡出租或出售给他人。

(2)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他人诈骗、盗窃等犯罪所得及其收益,帮助窝藏、转移等掩饰、隐瞒的行为。

(3)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设立用于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的通讯群组,如微信群、QQ群等。

检察官提醒

过于轻易得到的事物要提高警惕,意外的惊喜可能只能开心一下子,却会让人后悔一阵子。无论对方以何种名义要求打钱、汇款,一定要冷静下、核实下、谨慎些,遇事与家人多商量,与朋友多沟通。只要你不受骗,着急的就是骗子。

五月浅夏,爱却蓬发。愿时光温柔,伴天下母亲永远嘴角上扬,免受欺诈。

文章来源 | 西城检察


作者: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