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7日,首届中奥音乐教育交流系列活动在同济大学举行。活动期间揭牌成立了中奥音乐交流(上海)中心、贝拉∙巴托克音乐教学中心和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心,中奥两国的音乐学院与协会将通过三大中心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音乐教育项目,共建跨学科的音乐教育模式。
建立跨学科发展模式
今年恰逢中国与奥地利建交50周年,奥地利奥中音乐协会主席沃那·史维哥表示,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与奥地利奥中音乐协会共同主办系列活动,旨在形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动两国院校间、两国音乐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音乐艺术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定期举办音乐教育、音乐演出、国际比赛以及音乐人才选拔等活动,建立两国院校与协会间的文化交流和音乐合作,让音乐成为两国友谊的纽带。
本次活动采用线下线上结合、中外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在5月26日的“20世纪钢琴音乐作品主题研讨会暨贝拉·巴托克音乐作品研讨会”上,奥地利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爱德华·兰纳介绍,作曲家巴托克不仅有众多的钢琴、管弦乐、室内乐作品,他的声音美学将欧洲音乐传统与匈牙利民间音乐传统联系起来,他收集了1万多首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等国家的民歌,制作成唱片并出版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他也是一位收藏家,他在多个学科取得的成就给人以很多启发。
在同济大学中奥交流音乐会上,诸多中国和奥地利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演奏家、歌唱家在线上线下分别围绕“贝拉·巴托克音乐作品”“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电影中的当代音乐”“音乐教学的识-读-练-演”等主题进行研讨,演奏了巴托克《罗马尼亚民间舞蹈》、德彪西《塔》、张朝《皮黄》、李民铎《幻想曲1975——献给我的母亲》等多首中外优秀曲目。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表示,在重点综合性大学下设的艺术学院拥有跨学科合作的天然优势,在音乐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都会突出这一优势,将音乐、美术、传媒、影视表演等多个艺术专业融合发展。今后中奥音乐交流的各个具体项目,将会依托同济大学各艺术专业力量共同完成。
音乐教育一体化设计
5月27日,李麟学与奥地利奥中音乐协会中方负责人沈权共同为“中奥奥尔夫音乐教学中心”成立揭牌。该中心将引进奥地利奥尔夫教学法专家共同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音乐教育培训课程,帮助有志于音乐表演的青少年成长,举办相关的音乐师资培训。
当天,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秦川举办了“钢琴音乐教学的识-读-练-演”讲座;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教授曼纽拉·薇德默举办了奥尔夫教学法讲座,奥地利国立音乐学院儿童音乐教育系主任凯琳·普兰娜以及上海心音儿童合唱团教学总监叶婷进行了奥尔夫课程现场展示。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世界三大音乐教学之一,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一教学体系主张“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综合式、即兴式”学习音乐,学生在主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音乐课堂如游戏般欢乐。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音乐教育均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李麟学表示,未来在本学院音乐专业学科建设中,将吸收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先进经验,将学前艺术教育与大、中、小学艺术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学院的艺术活动与政府、社区、企业等紧密联系,以艺术教育成果反哺社会。他透露,学院正在为所在的杨浦区设计专业音乐场馆,建成后,双方将合作举办系列公益音乐艺术活动,服务社会。
引进AAF钢琴赛事
此次活动期间,中奥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引进奥地利贝拉·巴托克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同时成立的中奥贝拉·巴托克教学中心将围绕奥地利贝拉·巴托克国际钢琴比赛举行定期的音乐赛事培训与相关活动。
据介绍,奥地利贝拉·巴托克国际钢琴比赛是在AAF(Alink-Argerich Foundation世界钢琴国际赛事基金会)国际重要钢琴赛事名录中的一项高级别钢琴赛事,与其同目录的同级赛事还有波兰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美国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等。该项比赛是AAF国际重要钢琴赛事中为数不多的设有儿童和少年组别的AAF赛事,也是国内少有的引进有儿童和少年组别的AAF顶级赛事。
第七届贝拉·巴托克国际钢琴比赛世界总决赛将于2022年01月29日至2月6日在奥地利格拉茨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6个年龄组别的青少年钢琴家(7至25岁)将在国际知名钢琴评委面前展示自己的音乐风采。目前,中国赛区的专业组(18岁以上)比赛正在筹备中,预计8月开赛;青少年和儿童组比赛预计在11月前后举行。
徐丽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