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游击词》, 一曲党和人民血脉相连的颂歌
2021-06-11 09:5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赣南游击词》是陈毅元帅创作于1936年的词作。在江西赣州,这首词家喻户晓。而如今,一首同名歌曲正在赣鄱大地传播,简洁、生动、感人的旋律让很多人听几遍就过耳不忘。这是作曲家熊纬为《赣南游击词》谱曲创作的合唱作品。6月中下旬,以《赣南游击词》为主题曲的音乐会将在赣州举行,届时,台上、台下将共同唱起这首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优秀歌曲。

1936年夏季,赣粤边地区出现罕见的大雪封山。游击队的粮食断绝,只能摘野果、采野菜、剥竹笋充饥。面对红军游击队的困境,赣南地下党的同志组织群众利用每月初一和十五进山砍柴的机会,把大米藏在挑柴的竹竿中,把食盐用水溶进棉袄里,设法丢在山上,转交游击队。陈毅在油山秘密据点吃着从山上“捡”来的大米饭,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赣南游击词》。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主战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信丰县筹划了一台以《赣南游击词》为主题的音乐会,将通过独唱、二重唱、合唱等形式,推出一系列反映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原创音乐作品。其中,歌曲《赣南游击词》是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曲。在创作过程中,熊纬留意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优秀文艺作品很少。但这个时期,正是党和军队从弱小、保存火种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时期,更加凸显了信仰和人民的伟大。熊纬感慨,“这个时期,红军游击队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敌人展开英勇斗争,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的血脉相连之情。这首《赣南游击词》就是陈毅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写下的,全面反映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卓绝历程。”

《赣南游击词》分十二段,共有324个字。在对陈毅词的音乐处理上,熊纬采用了分节歌的形式,即用几段歌词配同一曲调,各段歌词在字数、韵律方面大致相同。这种形式在民歌和群众歌曲中比较常见,如《兰花花》《绣金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都采用了分节歌形式。

歌曲《赣南游击词》在音域上,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间只有十度,比目前很多少儿歌曲的音区跨度还窄,是一首人人唱起来都没有难度的歌。据本场音乐会导演曾庆池介绍,信丰县组织当地群众学唱这首歌时,很多人听了几遍现场播放的录音就能唱下来了。曾庆池认为,“这首歌的旋律让它更容易推广,也便于将红色基因播撒到每个人的心中。”虽然音域跨度窄,但整首歌曲听起来却具有很强的张力。首先,熊纬采用了大众最容易掌握的四四拍节奏的进行曲风格。客家民歌的音乐元素的运用,让音乐既带有江西味道又饱含时代感,使作品兼具了艺术性和可听性。熊纬说:“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创作,只有好听、有艺术感染力,才能有更多的人喜欢唱、乐意推,作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相统一才能留得下、传得开。”

这场音乐会从去年开始筹备,歌曲《赣南游击词》将在音乐会上迎来它的首唱。曾庆池希望,可以将这场音乐会带去更多的地方,让《赣南游击词》传唱开来。

纪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