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对小提琴声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1-08-24 19: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不久前,笔者作为诺亚爱乐乐团(成员大部分来自上海爱乐乐团),有幸参加了一系列红色经典音乐的演出。其中,7月中旬的“音为爱”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交响音乐会的巡演,完全打破了审美疲劳,让人眼前一亮、精神抖擞。

作为一名从中学时代就在交响乐团拉琴的老演奏员,经历了这轮巡演之后,对于小提琴在交响乐团中,在演奏中国交响乐作品时,整个声部所需要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以及如何与指挥和各个声部配合,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小提琴声部担纲演绎旋律

“音为爱”交响音乐会先后在上海、厦门、西安和北京上演。除了耳熟能详的《红旗颂》《红色娘子军》组曲和《铁道游击队》等中国交响乐作品,还有《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由交响乐伴奏的女声独唱以及90后钢琴家、作曲家龚天鹏创作的极具现代西方大气风格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启航》序曲。

相比于几乎每一位音乐家都是独奏演员和主角的管乐声部,第一小提琴声部的首席,之所以成为整个交响乐团的首席,除了小提琴这件乐器本身的独奏属性和主角光环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小提琴声部近30人的编制,使声部在具有鲜明个性的同时,更凸显了其团队的作用,譬如,在乐队需要恢弘背景时;或者延伸到整个弦乐声部来讲,除了旋律和独奏片段之外,其比管乐承担了更多和声织体的进行和连接,动辄出现几十小结休止的情况也较少。因此,对于一个交响乐团来说,小提琴声部的团队属性是至关重要的。

在本次巡演中,笔者担任乐队副首席,坐在第一小提琴声部第一谱台的内档演奏。所有作品都是我国音乐家的原创,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鲜明色彩——更注重旋律、更鼓舞人心。整个交响乐团的各声部共同演奏旋律的情况,以及类似于部分声部演奏旋律、其他声部或休止或用长音和碎弓来伴奏的情况,比西洋交响乐作品更多一些。

在这样的演奏状态下,整个小提琴声部的演奏家可以更多地投入情感去演绎主题。团队协作方面,一些配合操作的比重相对减少了,我们对其他声部的关注也会少一些。因此对演奏家们来说,可以更专心投入地挥洒热情,对体能和专注度的要求也更高一些。

笔者感受到,跟着指挥和首席演绎诸如《红色娘子军》和《铁道游击队》这些可激发儿时回忆的作品,心态单纯、无限投入地演奏旋律,着实是一种温馨的享受。

中国原创作品对弦乐要求更高

原创交响合唱作品《启航》由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上海爱乐乐团青年作曲家龚天鹏创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毛时安写就唱词,这也被视作一次难得的40后同90后并肩回望历史的合作。

《启航》从现代青年的视角,叙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场景,是一部既有民族性更有国际性,同时又有浓郁的上海气息的作品。龚天鹏曾多次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全国各地的相关博物馆采风。他希望站在离那个火热时代最近的地方,关上手机,感悟和抒发那个时代同龄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赤子情怀,乐符随心而动,旋律油然而生。在《启航》中,我们依稀可闻上海码头的号子、江南民歌、聂耳《大路歌》等元素。

首演这部作品的指挥、歌唱家们与作曲家、词作家组成主创团队,对作品进行了仔细推敲与完善。为了增强作品的渲染性和抽象性,激发大家的爱国情怀,大家从李大钊的《青春》以及邓中夏、汪静之等革命志士的作品中寻找诗词灵感,并从现代角度赋予其致敬的内涵。

《启航》的创作手法与很多主旋律作品不同,例如,运用现代作曲理念加入《国际歌》的旋律及其变奏,在曲式上颇具好莱坞电影配音风格的现代感,不加主观引导地叙述了一段真实发生的历史。类似于很多西方电影,观众会在不知不觉中以它的价值观进行思考,进而真正体味到它的美感。因此,在2017年《启航》首演于上海国际艺术节时,演出阵容里有美国、德国等不同国家的演奏家,并且邀请在上海的所有外国领事馆人员观看,获得好评,体现出“艺术无国界”。

这部中国原创作品,从作曲到配器手法等,有太多出位之处。可以说,小提琴声部在演绎这部作品时,所需要倾注的全局观和所需要具备的技术性,与演奏诸如马勒或理查·施特劳斯的庞大作品时几乎无异。

作品“中国制造”的属性对小提琴声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上一刻,小提琴还在配合指挥盘活全局,转眼又要冲在最前锋,生动鲜活地唱主角。

东西融合是交响乐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的飞速发展,交响乐这一形式也在不断打破一些原有的壁垒,中国作品不断受到西方思潮和技术的引领,西方文化也不断融合进了更多东方元素。艺术正在一步步真正突破国界、种族、肤色等限制,让地球大家庭更深层次地融合在一起。

作为一个有着理工科背景和多年音乐圈外工作履历的小提琴演奏者,笔者深刻体会到,跨界融合带来的不同灵感为演奏加分添彩。在上音攻读小提琴专业硕士研究生阶段,笔者参加过多项国际比赛,深深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体现在小提琴艺术的各个层面,例如,国际音乐比赛的曲目安排方面,开始注重中国原创小提琴作品,这就要求选手不仅熟悉西方作品,还要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有所研究;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些中国原创小提琴作品,采用国际化的音乐语言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相结合,对小提琴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文化素质要求。

笔者认为,交响乐东西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要求小提琴演奏家必须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正如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新格言——“更高 更快 更强 更团结”,小提琴声部为了适应交响乐现今乃至未来的发展趋势,首先要让自己在演奏技艺方面“更快、更高、更强”,此外还需要“更团结”。这里所指的团结,自然不仅仅是声部内,更重要的是在整个乐团的团结融合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样才能让乐团“海纳百川”,适应当今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

王鹤鸣/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