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进击的“巨人”
2021-09-10 19:3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刘方/摄

指挥家杨洋的马勒演绎业界有口皆碑,作为率领、引导杭州爱乐乐团演奏过马勒交响曲演出的指挥家,他近年在马勒作品上的处理日臻醇熟。2021年是马勒诞辰110周年,中国大陆在这一年完整演出的第一部马勒交响曲,便是由杨洋指挥上海交响乐团的《第一交响曲“巨人”》。8月28日,他率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马勒的《亡儿之歌》与《第一交响曲“巨人”》。

马勒的第一部交响曲是他典型的“歌曲交响曲”,清新的歌曲旋律萦绕其间。全曲的四个乐章本有四个标题——春日无尽、满帆前进、猎者葬歌、出于地狱。尽管后来马勒删去了这几个标题,但每个乐章的描绘性与描绘性依然强烈。反而是乐曲的标题“巨人”——来自德国作家让·保尔的同名小说却与原著的风格形象相去甚远。“巨人”更多代表的是马勒心中理想型的英雄,这种将英雄主义贯注于交响曲中的传统由贝多芬发展至顶峰并影响了后世的德奥作曲家。而回到音乐会的表演上,杨洋当晚的演绎也明显强调了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气概,音乐中有着整饬有力的音响锻造与步步进击的结构感。巨人在西方文化中总与战争关联,从文化母题《神谱》中的巨人提坦(Titan)到拉伯雷笔下《巨人传》中的庞大固埃、从《尼伯龙根的指环》到《哈利·波特》中的巨人蛮族。尤其是四乐章,当晚的演绎让我联想到巨人泰坦与奥林匹斯之神铁血沙场的恢弘场景。

刘方/摄

杨洋诠释的整饬精彩在于演绎的各个参数都鲜有缺环,由宏观结构到微观细节,从指挥技巧至音乐处理,都匠心独具。马勒的音乐是交响曲中的庞然大物,“第一”尽管是作曲家交响曲中最短的一部,亦有一小时左右的长度,这样长大的作品处理起来,结构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结构的确认,最关键的就是把握不同结构点段落的速度变化。古典乃至浪漫派作品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呈示部鲜有速度变化,而马勒在“巨人”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中竟有六处速度标记与提示。自开始的“从容不迫”、“持续增加力量”,到“新鲜活跃的速度”,及至展开部前的“再加快一点”,马勒几乎将自己作曲过程的“行程卡”诉诸谱面。这些微妙的速度变化都通过杨洋出色的指挥棒技巧做出。不仅止于此,在副部主题的稳定性、歌曲旋律句尾的舒展度上,指挥家都以微妙的速度变化处理。在整体的结构上,马勒原将作品在二、三乐章之间分成“青年时代”与“人间喜剧”两大部分,杨洋在这里也遵照乐谱在这两个乐章间做出了较大的停顿,三、四乐章间一气呵成亦是根据作曲家乐谱上“紧接第四乐章”的要求。整体处理上,杨洋采取了步步紧逼的方式,使得逐步“进击”的戏剧性张力升腾弥漫于整部作品。

横向的结构感需要由纵向声部间的句法逻辑与音响平衡支撑方得自然,“马勒一”中大量的复调写法与室内乐化的细部更需要这样的精细诠释。当晚的演绎首先注意了复调织体之间声部的呼应感与避让关系,使得每一个乐句的句头都能被清晰地听闻,马勒许多看似“众声喧哗”的热烈之处更需要这样头脑冷静的读解。而室内乐化的段落中,精细程度显得更为重要。末乐章著名的抒情中段有一段挚情的旋律却以极轻的力度表现出来,此处有一个微妙标记:处于高音区的大提琴标有“有表现力”的术语要求,而中提琴上并无如此术语,同一旋律两种音色的层次在当晚演绎中被清楚调配出来。同属末乐章弦乐开始的复调段落,小提琴起拍处极细微的力度变化(pp至ppp)也可以听到。这些细节并不是在所有的录音版本中都可听到。

马勒以指挥家身份行世,《第一交响曲》更是为指挥标注最多的一部交响曲,马勒的许多注释特意写着“为指挥而写”。同样是指挥家,杨洋在细读马勒作品之余还有着自己的独特诠释。在马勒表演史上,一批“马勒指挥家”将马勒看作精神敏感的弗洛伊德的患者,因此格外突出其中的反讽性、怪诞感。而另外一种指挥家则将马勒置于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广义语境下,在展现作品宏大气势之余作出自我的个性解读,反对流于感伤。杨洋显然属于后者,除却动力性带来的进击之感,在他的诠释中有着对英雄主义中悲剧性与历史感的强调,许多地方甚至表现出古典主义的严谨气质。而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马勒却也说过将这部作品的第四乐章当成“贝九”的末乐章演绎这样的演奏建议。个性上,杨洋突出了速度的对比,在大多数段落保持强烈的推进感并能兼顾音乐的缜密性。而如第一乐章的展开部开始,第二乐章的开始处,却选择慢于马勒标注的速度,一则力图显现出乐谱的细节,而来突出作品整体的动力性与张力。如此诠释“密不透风,疏可走马”,从而奇趣乃出。除此以外,杨洋全场背谱也体现出他对于作品的精熟掌握。

中央歌剧院这两年推出、发掘了一众青年歌唱家,男中音王艺清是其中佼佼者。《亡儿之歌》中他展示出的稳定而富有磁性的中低音区。作为一支乐界不多见的“交响乐”“歌剧”双栖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完整地演绎了这部繁难之作,并在演出中表现出十分积极的姿态。马勒作品对中国乐团是一个考验,当晚无论是力拔山兮于末乐章起立演奏的圆号齐奏,还是诸多考验控制力的弱奏独奏声部,都有着稳定而出色的表现。唯一二乐章一些和弦的音准,以及一些快速段落跑句的清晰性还有更细致的可能。

有趣的是,这部“巨人”交响曲经常成为指挥家重要历史节点的见证,阿巴多1989年上任柏林爱乐演奏这部作品,杜达梅尔2009年上任洛杉矶爱乐也演奏了这部作品。如同指挥家里卡尔多·夏伊9岁受“马一”的影响开始喜爱音乐,这部“巨人”对于指挥家杨洋还有着不一般的含义。翻阅过往的访谈与文献,发现正是当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每天戴着耳机聆听伯恩斯坦指挥这部作品的唱片激发了他学习指挥的兴趣。的确,听音乐会前我在家欣赏了几版“巨人”的唱片与录像,杨洋的指挥姿态与音乐处理可见诸多前辈大师的精华,无论是伯恩斯坦音乐诠释的酣畅淋漓,还是技术细节上阿巴多左手对音色的细腻照拂,都可见诸音乐会的形影。杨洋是2006年米特罗普洛斯指挥比赛的冠军,这两天听唱片发现米特罗普洛斯亦是第一位灌制“马一”唱片的指挥家,他的指挥风格更深深影响了伯恩斯坦等指挥巨匠。演绎的风格传承从一系列巧合中亦可看出一些端倪。

张听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