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萍:用歌声为后疫情时代注入新鲜动力
2021-09-11 18: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圣洁女神——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独唱音乐会”2021年保利院线10城市巡演,自今年6月启动至8月间已经过半,9月4日又在南宁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开启了后半程巡演。随后,张立萍将于10月底至11月下旬先后在珠海大剧院、河南艺术中心、衡水保利大剧院、长沙音乐厅携手钢琴家张佳林、韦蔚和竖琴演奏家孙诗萌,为各地听众奉献中外经典名曲。

“时空对话”中外名曲编排有讲究

本次巡演的曲目包括了中外声乐作品的各种类型,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民间歌曲,以及向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致敬的经典歌曲。之所以曲目安排如此丰富,张立萍表示:“是因为这些歌曲都是老百姓特别喜欢的,而且这些歌也都伴随着我长大。我很想把这些歌曲在舞台上与听众分享。”

独唱会曲目编排有讲究。张立萍介绍,在欧美如果独唱音乐会用“recital”来标称的话,一般不会考虑歌剧曲目,“我每年巡演的曲目选择都是有专题的,比如全套古典时期作品、全套舒伯特艺术歌曲、全套法国艺术歌曲,有的是从时间上做专题,有的是从作曲家做专题,有的则是以语言为专题。这一次全国巡演的曲目考虑到了不同城市观众的欣赏口味和需求,所以曲目设计上就更加丰富一些。从学术角度讲,上下半场一般用语言做区分,所以外文和中文分别在上下半场。上半场安排的西洋歌剧咏叹调也是考虑到观众需求,因为我的很多乐迷反映,‘听张立萍的独唱会没有咏叹调不过瘾,就不好玩。’不过,选择咏叹调也是有讲究的。如果是大乐队伴奏,音乐织体是完整的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是钢琴伴奏,就需要精心选择适合的曲目。这次选择的歌剧《卡普莱蒂和蒙太古》中朱丽叶的咏叹调,在歌剧中就是竖琴伴奏,我们这次的伴奏除了传统的钢琴,还有一架竖琴,选这首曲子就再合适不过了。”

增加一架竖琴就是为了让音乐的织体更加丰富动听,但张立萍也表示,独唱会并非一味地追求织体效果,而是根据作品进行适当的配置,钢琴伴奏的曲目、竖琴伴奏的曲目和有钢琴加竖琴伴奏的曲目,各占三分之一。上半场欧洲声乐作品中,前六首是诗、歌、琴和谐交融的艺术歌曲。三首是为法国文豪雨果的诗而作的歌曲,唯美的旋律与热情的诗歌互为升华,展现出19世纪法国艺术精致、平衡、优雅的迷人魅力。《你是安宁》与《暮春》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艺术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名曲,旋律与诗歌的韵律高度融合。上半场的三首咏叹调均选自有着深厚文化背景的歌剧。音乐会的下半场,精选了三首民歌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空灵飘逸的《橄榄树》、诗意深情的《稻草人》、亲切活泼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与舒展大气的《牧歌》、质朴诙谐的《赶牲灵》相映成趣,展现出海峡两岸不同时代、不同形态民歌的别样魅力。青年作曲家巴特尔为竖琴、钢琴、女高音量身定制的编配,为这些“通俗歌曲”增添了更为优雅的室内乐趣味。《永恒的爱恋》《共和国之恋》《祖国我的最爱》则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张立萍说,“我希望把各种题材的歌曲都在舞台上予以呈现。在上半程的巡演中,听众的反应出乎我的意料。大家那么热烈,有那么多人热爱美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对美声有更深的理解,然后走进剧场,来了解美声、喜欢美声。我想让大家知道,美声也能唱民歌,而且能唱好民歌。”

语言只是美声学习的入场券

身为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又有在欧美歌剧院二十多年的舞台历练,张立萍对自己的独唱音乐会精益求精,这对她的学生也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她认为法语的优美、精致和法国音乐讲求的精确,是法国艺术歌曲的妙处所在;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德国诗歌与德奥音乐的水乳交融和意趣盎然。诠释艺术歌曲,每一首都会让演唱者有一个完整的精神体验,所谓“一花一世界”,“用语言是不足以准确表达的,它就是需要演唱者的感悟让这朵‘花’生长、绽放,展现给听众,让他们能够感受、感悟到一个小小的生命的全过程。我觉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清楚这种感受,我只能用我的歌声来跟大家分享。”

语言是歌唱的灵魂,但作为教育家,张立萍认为“语言只是美声学习的入场券”。在学校,她有着自己的“教学三部曲”。在学生学习一首歌时,第一步是将唱词字对字地翻译成中文,要完全读懂每一个词的意思,“如果没有搞懂唱词的意义,演唱时就不会有情绪的表达。”第二步是让学生完全放下唱词不管,去学习音乐,在没有唱词的情况下熟悉音乐并找到它的风格、味道,透彻理解音乐的语言。第三步是把语言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还要读懂谱子上的表情记号。比如在唱法语作品时,必须严格按照谱子上标记的速度,随心所欲地改变速度是绝对不允许的,“你只要做到了这‘三部曲’,就已经把要学的东西掌握一大半了,就可以把你最原始的感受唱出来,让人家知道你唱的是什么。我不需要教他们技术,‘三部曲’做到了,感受和情绪准确了,技术就会自己来‘帮忙’。”

张立萍常常会感叹自己在欧美幸运地赶上了歌剧“黄金时代”最伟大的那批歌唱家还在舞台上的尾声阶段,看到、听到并且与那些“黄金时代”歌唱家同台演出,“我知道他们有多好!”她还记得刚出国,参加两个最火的声乐比赛时,那些老一代的歌唱名家评委总是在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了”,并且也试图找出原因帮助年轻人。“我那时觉得等我到了你们的年纪,我也能唱到这个水平。现在我也到了他们当年做评委的年纪,我才知道我永远也达不到他们当年的水平。那一代人都已逝去,歌剧舞台上不再有这样的风格传承,时代变了环境也变了,人也在变。我赶上了那个时代的尾巴,我知道真的好是什么样,所以我的审美是建立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之上的。现在的年轻一代没有见过,他们的审美就会向着其他方向走。”

疫情让世界反思古典音乐的“力量”

除了用巡演音乐会带给观众快乐,张立萍也在思考用歌声给全国各地观众带去更多精神上的营养和提升。她表示,最近欧美同行之间探讨最多的话题是,疫情期间虽然古典音乐从业人员遭受的打击最惨重,古典音乐却意外地有复兴的迹象。“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音乐给了人们心灵上的慰藉,正是古典音乐让疫情中的人们的精神得以升华,看到希望、充满力量。由此也促进了欧洲业界的反思,他们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精神的力量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动力,也是人类战胜疫情的动力所在。”

李澄/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