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国家大剧院上演由郝维亚作曲、刘恒编剧、陈薪伊担任导演的抒情歌剧《夏日彩虹》,讲述女教师杨彩虹扎根贫困山区的感人故事。《夏日彩虹》是首演于2009年的歌剧《山村女教师》的复排版,在这次演出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天使之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参演了剧中童声合唱部分,记者采访了“天使之声”合唱团带团老师秦宇,请她分享这次参演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天使之声”合唱团成立于2015年,至今培养了五百多名热爱音乐的孩子。秦宇表示,作为一支训练有素的合唱团,“天使之声”合唱团每周的排练时间加起来将近10个小时。合唱团参加过非常多国家级大型活动、演出,在常规的训练、比赛和演出中,大多数歌曲都是以基本不变的队形表演。这次参演歌剧给了合唱团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演唱体验。歌剧《夏日彩虹》这部歌剧集唱、演、动于一体,孩子不光要发出美妙的音色,同时还要有精湛的表演以及满足舞台灯光、道具、站位的要求。
歌剧对合唱团员提出的要求比单纯的合唱音乐会要多,孩子们要从只关注声音、气息的流动,变成唱好合唱同时还要加上投入的表演,这对参演歌剧经验较少、年龄还小的合唱团孩子们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在《夏日彩虹》的排练过程中,编导、导演、专业合唱老师形成合力,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得以顺利完成这次合唱任务。合唱团的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了唱好歌曲、学走位、加表演、与主演磨合等每一个排练步骤的精心打磨,在此基础上还要把声音塑造好。一轮排练下来,孩子们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参与排练,秦宇感受到,除了表演形式上的差别,歌剧《夏日彩虹》在演唱部分也有着独特的特点:与其他歌剧相比,《夏日彩虹》以“山村女教师”为题材,描写的是老师和孩子之间的事情,童声合唱的戏份特别多;这部歌剧的合唱部分旋律动听,演唱段落朗朗上口,具有可流传性。每次孩子们出现的童声合唱部分,都表现出剧中明显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与老师共同相处、一同嬉戏的欢乐时光,还有老师去世后,怀念老师的动情、悲伤时刻。孩子们在舞台上饱含热泪演唱怀念老师的片段,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参演歌剧,合唱团的孩子除了要演绎好童声合唱的部分,还要学会与独唱演员、成人合唱团、乐队合作。这期间,孩子们需要克服演唱上、体力上的种种困难。秦宇表示,一方面是表演上的困难。合唱团的孩子们因为年龄小、表演经验少,在面对着深情、投入的专业歌剧演员时,孩子们一开始并不能够做到完全解放天性,排练的时候难免有扭捏、局促的感觉,在歌剧导演动情的讲戏、专业的引导下,孩子们慢慢理解了剧中的情感,逐渐打开心扉,最后能够做到自然抒发内心真情实感。另一方面是体力,暑假期间,合唱团的孩子们连续四十多天在大剧院紧锣密鼓地排练,每天少则四五个小时,多则七八个小时,临演出前甚至排练到晚上九十点钟,这对孩子们的体力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但是所有孩子都坚强地克服了困难。“天使之声”合唱团团员陈梓菲回想起这段经历时说:“歌唱让我享受到音乐的美,同时又使我内心无比快乐,就像在夏天吹来一阵和煦的凉风。这就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源泉。”
这次带领孩子们参演《夏日彩虹》,也让秦宇在合唱排练上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因为全程参与排练,她看到了一部歌剧制作的幕后全过程,也看到了整个主创团队在幕后所花费的所有心血和努力。同时,《夏日彩虹》的整个排练过程中,经历多个歌唱场地和各种歌唱方式的转变,让秦宇有机会了解如何在“动”中排练。平时合唱团大多是在音乐教室排练、在音乐厅演出,队形、舞台动作上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夏日彩虹》的演出需要不停地走动、表演,其间对声音的调整、如何运用声音,更具有不确定性,这需要指导老师对孩子们歌唱的声音进行调整,不断调整发声方法来让孩子们适应每一个场地,确保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这既是秦宇作为合唱团老师参与这次排练遇到的最大课题,从中积累的这些经验也成为她这次参与排练最大的收获。
陈茴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