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对话,这场新年音乐会实现突围|乐评
2022-01-07 18:1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牛小北/摄

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来临,用一场音乐会庆祝新年已经成为了古典音乐行业的惯例。最近几年,国内新年音乐会的市场也“卷”起来了,曲目策划、音乐家阵容都备受观众的关注。今年,国家大剧院用极富创意的曲目编排、堪称众星云集的阵容,再一次用新年音乐会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

1月2日,指挥家吕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琵琶演奏家赵聪,笛子演奏家张维良,小提琴演奏家黄滨,评弹名家高博文,管风琴演奏家沈凡秀,以及歌唱家袁晨野、宋元明、牛莎莎、王冲、关致京等众多国内顶级音乐家阵容,合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新年音乐会。

“中西合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围绕这一概念能够策划出怎样的音乐会曲目,不仅考验着一只交响乐团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驾驭能力,也考验着演出策划着的审美水准。国家大剧院2022年新年音乐会的曲目策划,完美展现了策划者、演绎者的高水准。

本场音乐会对中国作品的选择非常考究。音乐会以《红旗颂》作为开场,虽然《红旗颂》本身作为音乐会的序曲没有太大惊喜,但国家大剧院每次演奏这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特有版本———加入了合唱团,从首演至今,这一版本的《红旗颂》都好评不断。赵聪和张维良分别与乐队合作演奏《绽放》和《小放牛》。其中,《绽放》由赵聪本人根据琵琶曲《夜雨双城》和《放马山歌》改编而成,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元素中加入了时尚的爵士音乐元素,打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小放牛》则是改编自河北民歌的竹笛作品,张维良的吹奏保持着一贯的高水准,跌宕起伏的音乐中情绪饱满。

1934年,作曲家聂耳根据昆明地区流行的传统民间乐曲《倒八板》创作了民族乐队作品《金蛇狂舞》。在此后的八十余年里,这首喜庆、欢快的作品成为了脍炙人口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北京奥运会、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等舞台都曾奏响过这部经典之作。《金蛇狂舞》不仅是中国人表达节日欢乐氛围的代表作,甚至更成为了世界各国人们眼中中国音乐的代表作。

在今年的新年音乐会舞台,《金蛇狂舞》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作曲家唐建平将这首经典作品改编成管弦乐队与管风琴共同演绎的新作品。管风琴演奏家沈凡秀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共同演奏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中国音乐。庞大的管风琴作为“乐器之王”在全场观众都可以熟练哼唱的旋律中融入庆祝新年到来的音乐狂欢队伍。

本场音乐会还上演了一首评弹与管弦乐队结合的作品《书房自叹》。作为在江南地区流行的民间曲艺,评弹拥有大量的固定观众。此次在新年音乐会上,以与乐团共同呈现的方式亮相,让不少在现场的观众,重新认识了这门艺术。

西方作品的选择上,本场音乐会聚焦贝多芬与罗西尼,协奏曲、歌剧咏叹调、歌剧序曲和交响曲片段的选择,形式丰富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扩展了与各类音乐家的合作。黄滨与乐团合作演绎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第三乐章,这一节奏欢快、情绪高昂的乐章在黄滨的演绎下非常流畅、清新。2022年是罗西尼诞辰230周年,为纪念这位歌剧作曲家,本场音乐会上演了罗西尼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著名的男中音咏叹调“快给大忙人让路”和歌剧《贼雀》的序曲。“快给大忙人让路”由袁晨野与乐团合作,比“弹幕”更快的歌词,在袁晨野口中被驾轻就熟演唱出来。

音乐会常规曲目的最后一首,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尾声。在西方音乐发展史积累下的繁多作品中,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拥有无法撼动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音乐文化的巅峰之作,更是人类追求爱与和平的极致符号。音乐会当晚,宋元明、牛莎莎、王冲和关致京,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合唱团共同呈现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尾声部分。

如果把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比喻成攀登一座山峰,那么著名的“欢乐颂”是攀登这座山峰的过程,充满了力量,彰显着人类对反抗压迫的无限信心。而更为辉煌的尾声部分,则可以视作登顶成功后的呐喊,饱含着人类对世界、对文明、对人性的赞美与感叹。这份感叹在当晚的音乐厅中,产生了长久的共鸣,每一位观众,都被这部伟大的作品感染。

克里斯特/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