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术“手拉手”,探究高中生高阶思维提升
2022-01-21 08: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学科融合是目前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大趋势,也是提升高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作为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音乐教师,与本校美术学科教师联合研发了音乐美术融合课《情境交融品阳关》,探究音乐与美术学科融合的教学实施策略及融合教学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现将教研想法、课程实施内容、探究思索与大家分享探讨。

理论打底 明确目标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这种能力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培养高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既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与国家的育人目标相一致。

本课的理论依据是基于赫尔巴特的“统觉”论: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新体系。学理依据是基于认识论,用分析与综合、抽象和具体、归纳和演绎等手段与方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后,利用音乐与美术这两种姊妹艺术在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共性,以及两者结合在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拓展上有1+1>2的作用,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在中国古典艺术美学中具有共通性的“古琴”与“山水画”为教学内容,以“通感”为手段,实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

知识同步 形式相融

学科融合是有机结合而不是生硬相加。在《情境交融品阳关》这节课的前期教研中,笔者与相关美术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充分筛选,对教学形式、知识内容、教学主题都选择了相互契合的融合点。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与古琴相关的琴歌《阳关三叠》是第二单元第二部分《中国古代音乐2》的重点内容。人美社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中国山水画的鉴赏放在第二单元主题一《程式与意韵——中国传统绘画》、主题二《抒情与写意——人文画》中,二者在相应学段的学科课时进度上正好同步。教材同步、内容关联,为音美融合课程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通过前期对历史、地理、政治、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了解,高中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能力储备与本课时所学习知识有一定的关联性。基于学情、基于音乐美术鉴赏教材,本课融合教学构想成立。

授课地点设置在音乐教室,教师提前布置画案、笔墨纸等美术工具,设计成开放式学习环境,可分可合,便于后期分组活动及整合拓展;授课方式为音乐与美术教师同步授课。学习环境的融合对学习中品鉴及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提供了开放式的空间。

上课过程中的“点线相通 虚实相生”环节,两位教师带领学生探究“线条”知识,感悟“线的韵味”及其背后文化关联:第一步听觉感受。聆听、实操,听辨泛音、散音、按音的不同音色;学习古琴“吟猱绰注”不同奏法表现的音线的流动。第二步视觉转换。师生边听《流水》七十二滚拂旋律边用笔在画案上将听到的音乐线条及强弱快慢的律动描绘出来,对七十二滚拂表现出的水的音乐形象进行图形创作。第三步统觉融合。美术老师带领学生细品马远《十二水图》中的《洞庭风细》与《云舒浪卷》在线条运用上的异同,感受画家笔下线条粗细、墨色浓淡锋芒之间所表现出水的千变万化的状态及节奏感。第四步联觉同化。将琴曲《流水》中的七十二滚拂片段与画作《云舒浪卷》《黄河逆流》再融合鉴赏,拿音乐的线条与美术中的线条进行联觉,找出最契合音乐形象的一幅水图并说明其艺术共性。这种吸收、融合、同化的学科知识整合过程,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美学中“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的意象特征。

在“气韵生动 师法自然”环节,围绕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长卷与郭沔的琴曲《潇湘水云》,两位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墨色浓淡、构图虚实远近、琴曲主题旋律演唱、古琴主题弹奏等方面一起进行艺术实践。第一步观图,在近距离观图中感受江上云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相生的留白艺术是中国山水画古典美学特点之一;第二步演唱,演唱《潇湘水云》主题,歌唱中发现直白的人声无法表现《潇湘奇观图》中云雾变幻、虚实相生的留白。引导学生思考,用怎样的乐音才能完美表达画中所呈现出的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意境。第三步听琴,教师播放古琴家演奏版《潇湘水云》主题,古琴在吟猱绰注的奏法中、在走手音虚实相间随之而留的韵味中,让人听觉上有“留白”的感受。第四步讨论,通过人声演唱与琴韵奏法的对比、歌唱与奏琴分别营造的意境与《潇湘奇观图》意境的对比,学生从听觉视觉感官上对用乐音“造境”有了更深的认识。《潇湘奇观图》没有具象的写实,只用水墨的浓淡造境,“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与古琴运用奏法以情造境,表现琴曲的韵味是如出一辙的。中华传统美学中的虚实相生写意美在音乐美术相通且共融的文化语境中得以体现。

主题融合提升创造性思维

在“诗琴画意品阳关”环节,教师以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为主题,组织学生用琴歌、山水画创作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对主题进行创意表达。第一步“分学科活动”,音乐美术教师分组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善于歌唱的同学跟随教师演唱琴歌《阳关三叠》,歌声中有诗歌的节律、琴的韵味,以情造境表达诗歌中离别的情感;善于绘画的同学在美术老师的引领下,分组在事先准备的画纸上以《送元二使安西》主题进行小组创作。第二步“跨学科融合”,小组展示环节同学们用歌声与画艺展示了自己小组对《送元二使安西》这首离别诗的内化与创意表现,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歌声(画里)里表达的离别情感与哪幅作品(哪组演唱)表现的意境相契合,是如何感知到的?第三步“音画交融”,在同类型画作的展示下,琴歌演唱组的同学再一次唱起与画中意境情感相同的琴歌,音画交融共品阳关情,升华诗歌主题。

本课导入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理解宗炳所说的“万趣融于神思”,其目的是引领学生在课上对古琴与中国山水画的技法、知识、文化脉络进行探究、比较,理解二者间相似的审美倾向及相同相对应的表现手法,知道古琴与山水画的种种艺术表达(万趣),集中在古人对追求自然、寄情山水、注重内在精神的修为与表达(神思)上,最终达到“远游而畅神”的审美境界。这种依据核心问题,从技术到艺术再到思想内涵层面的探究,是问题求解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样层次渐进的教学设计体现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关注与训练。

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科活动,以任务为驱动,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象的手段,引领学生从诗歌主题的整体性与诗、琴、画的关联性入手,探究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这超越了简单的形式叠加,有利培养学生从单向思维向整体思维过渡,体现创造性思维培养。

本节艺术融合课,学生在中国古典美学视域下感知“天人合一”“气韵生动”的意象特征;在诗琴画的“离别”主题探究中,理解了中国古代文人中正平和、含蓄内敛的生活态度与清微淡远的意境;理解“道本自然,道法自然”的中国古老哲学思想。本课音乐与美术教师对融合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在培养学生文化思维习惯,提升学科素养有着重要的探究意义。

朱莉/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