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疑惑的乖乖女视角|鉴碟
2022-01-26 13: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作为目前当红的小提琴家之一,哈恩(Hilary Hahn)推出新唱片总会有不少关注度。她确实对自己的唱片有深入的考虑。尤其是从Sony进入DG后,哈恩的不少唱片都立了主题,并且视角选择往往有自成一体的说服力。尽管如此,哈恩演绎帕格尼尼《第一小提琴协奏曲》(2006年)的录音,我隔了很久才听,听后略失望。

尤其是参照这张唱片的设计,以及哈恩的演奏技艺而言,更感到如此。小提琴家在此将热门的帕格尼尼“第一”,搭配了相对冷门的斯波尔《第八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人气不同、风格不同的作品,展现的是19世纪浪漫派技巧性协奏曲的魅力,让我们看到19世纪对技巧与歌唱风格的痴迷。

哈恩是一位技巧相当出色的演奏家,但她的帕格尼尼演绎还是多少让人失望。或许可以说,这样的演奏显明了超技作品演绎的一个悖论:演奏家需要足够的技巧让其在这样的作品中游刃有余,否则会让听者提心吊胆;然而,又不能在技巧胜任时,忽略难度本身的光彩。因为此类音乐在创作时,就是要让这种光彩炫人心目。

哈恩拉出的是一个近乎“乖乖女”式的帕格尼尼“第一”:音色纯净、温和,准确性也可靠,清晰度佳,然而揉指效果仅仅安步当车,甚少追求刺激性,开头小提琴进入时,大跨度的换把也是轻松带过。从好里说,她的演奏很少品味上的瑕疵,音色的统一性不错(这个目前尤其可贵),也把这部难曲拉得轻松;可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为何要听这样的帕格尼尼?

正如当我听到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被弹得“去油去脂”,哪怕那位钢琴家的手指技巧仍有可取之处,还是不免怀疑演奏者是否忽略了:对拉赫而言,将乐句弹出浓密的抒情效果也是一个根本的技巧要求,而不是某种可以选择的风格。联系到哈恩在DG的其他录音,会发现她的操作倒是很有意思,在巴赫协奏曲中狂飙速度,演奏帕格尼尼倒是规行矩步。莫非,这也会被视为某种突破?

哈恩以类似的风格演奏恩斯特的《魔王》变奏曲时,的确让人惊艳。但这是由于《魔王》实在难得地变态,小提琴家放慢速度以求完成度,声部划分出众,音乐性也好,由此构成惊艳的基础。情况在帕格尼尼“第一”中却有所不同,此一时彼一时也。她演奏的颗粒感算得出色,不同速度的揉弦也能把握自如,衔接合宜(由此避免了揉音时断时续的状况),却不追求光辉的音响及那种音符迸射而出的效果。说起来,拉帕格尼尼不炫技,偶尔也有点行为艺术的倾向。

当然也可能是哈恩为自己设定了安全区。虽然揉指的层次把握得不错,但通篇几乎从未出现那种刺激性的高速揉音,究竟是品味的取舍,还是退而求其次,就不得而知了。末乐章中,某些高速换把的刺激性,被几乎慢悠悠地消弭于无形。在《魔王》变奏曲中细致厘清声部的慢,此处演变为单纯的“淑女”,甚至“乖乖女”视角。

再退几步说,若是演奏者避开外向的风格,转而在帕格尼尼的世界寻求音乐性提升,或深入琢磨她认为原先受到忽视的抒情段落,那也不错。毕竟,帕格尼尼在这首协奏曲中对技巧性与抒情性的并置,是苦心经营的工整。然而,哈恩刻画那些优美句子,也没比她处理炫技段落更添多少韵味。第二乐章十分典型,呼吸不造作,线条连接顺滑,揉音均匀,但除此之外呢?分句和Rubato(自由速度)的设定都没什么特别的表达,还是末乐章在原作鲜明的节奏律动当中,融合淑女风格的演奏更吸引人。

或许有人将这样的处理同“女小提琴家”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其实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柯岗、布斯塔伯、帕尔曼、穆洛娃演奏帕格尼尼的录音,都说明了该炫技时就炫技的重要性。之前恰好在某视频网站看到宁峰演奏帕格尼尼《第一协奏曲》的录像。虽然他的风格也注重内秀,并且那仅是一次现场的录像,非正式灌录的唱片,我们却还是能从中明白技巧与风格的准确,当真缺一不可。

超技作品演绎的悖论在一些顶级大师的演奏中得到了解决。他们将帕格尼尼演奏得无比轻松,又在那样的轻松当中展现压倒性的技巧魅力。显然,那已是另一层面的“轻松”了。

唱片中的另一部作品,斯波尔《第八小提琴协奏曲》也许是更成功的演绎。一方面是相对帕格尼尼“第一”,该作的录音很少,还没有很多标尺性的演绎来引导听者的欣赏思维(虽然海菲茨留下现象级的演绎);另一方面,该作尽管也是突出技巧的协奏曲,但在19世纪一干技巧性作品中还是比较特别的。斯波尔构思的核心,在于突出独奏小提琴声线富于戏剧性的流动,以技巧作为装饰(帕格尼尼的作品有时相反)。哈恩清秀的处理,在此似乎比帕格尼尼更有吸引力。

呈现独奏声部的旋律之流,她依旧贯彻了那种淑女气质。单纯就乐句的表达性而言,哈恩在此的演奏,比她表现帕格尼尼“第一”中的一些长线条更细腻一些。同时,因为作品以这样的长线流动为主导,小提琴家把握长线条的某种基础性功力就完全凸显出来,包括长线流动中节奏的均匀,线条轮廓中的呼吸和比例,还有运用揉音为那样的长线着色时的控制力。哈恩的完成度确实不错,这些技巧在帕格尼尼的作品里间断性地出现,但此时处于核心地位,便显明小提琴家的整体风格对此更有共鸣。

不过,这种出色也是相对而言。帕格尼尼“第一”让你感到哈恩不应止步于淑女风和技巧的稳妥,斯波尔的协奏曲则体现出她在自己更有默契的方向上,向前迈进了几步。但她应该还能走得更远一些。哈恩不失为一位严谨的演奏家,但无论这张录音的选曲,还是帕格尼尼这首协奏曲在小提琴文献中的地位,都值得她更加严阵以待。最终以这样浅尝辄止的清淡淑女风面对听者,也是演奏者的技巧与音乐性格的综合使然吧。

张可驹/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