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蓬(左二)在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中饰演卡拉夫 凌风/摄
1月18日至22日,上海歌剧院当家男高音韩蓬首度出演国家大剧院版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男一号卡拉夫,连演三场赢得观众好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个由郝维亚续写最后18分钟的特殊版《图兰朵》尽管自2008年首演至今上演频率相当高,但所有中国组卡拉夫始终被老一代“中国三高”——魏松、莫华伦、戴玉强“包办”。他们三人中年龄最小的戴玉强是60后,与80后的韩蓬间隔了20岁以上,一方面凸显“中国三高”歌剧舞台常青树的强悍实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好的男高音“一将难求”,能够胜任卡拉夫的男高音更稀缺,以致出现了长时间的断档。韩蓬这个国家大剧院版卡拉夫“第四人”,也愈发显得珍贵。
首次登台国家大剧院,韩蓬即以A组卡拉夫与孙秀苇搭档,莫华伦“退居”B组搭档沈娜,以老带新。演出结束后,本报记者对韩蓬进行了专访。
出道即是卡拉夫
极少有男高音在大学毕业不久就出演卡拉夫,更符合规律的选择可能是《波西米亚人》中诗人鲁道夫这种声音潇洒飘逸的角色,但韩蓬的第一个歌剧角色就是卡拉夫,而且是在歌剧的故乡意大利。
2009年,23岁的韩蓬刚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进入上海歌剧院,就参加了意大利维罗纳《图兰朵》国际歌剧比赛,并赢得第一名。“这个比赛难度很大。所有的声部都是演唱《图兰朵》中相应的角色,男高音自然就是卡拉夫。比赛面向全世界,每个国家限两名选手。第一名之后不排名次,第一名直接赢得演唱《图兰朵》A角的机会,在维罗纳歌剧院连演6场。”韩蓬说,这个比赛不像大多数声乐比赛各种风格的咏叹调和艺术歌曲一路唱下去,而是只唱自己的角色和相关的重唱,评委会主席让钢琴伴奏从哪一页开始弹,选手就必须能直接唱出来,“只要音乐一响,你就得跟上。还有跟公主、跟柳儿的二重唱,跟平、庞、彭的四重唱……你必须事先准备得滚瓜烂熟,到了比赛就容不得一点点差错了。”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韩蓬并没有对这样的比赛结果抱有任何期望,却没想到拿了个卡拉夫第一名,排练了几天后,真的在维罗纳歌剧院登台演出了,“整个剧组就剩下我一个中国人了。”韩蓬还记得公主是个韩国人,铁木尔是个法国人,皇帝是个意大利人,平、庞、彭是三个来自南非的黑人歌唱家。从开始比赛到歌剧演出结束,前后两个月时间的耳濡目染和高强度的学习、排练和实战演出,让韩蓬得以迅速成长, “感觉比我大学这几年的进步都大,首先是意大利语言环境特别好,我的意大利语进步飞快,唱起来就自然有很好的语感了。在意大利的歌剧环境里,每天听到身边都是对的声音、对的歌唱,排练的时候,意大利的声乐指导对语言、语言和音乐的关系都‘抠’得非常细,这为我日后演唱意大利歌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4年等来大剧院版卡拉夫
在意大利演出人生第一部歌剧《图兰朵》的前一年,韩蓬从上海专程赶到北京,现场观看了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首演,“当时我就在想,这辈子能不能有机会在这里唱一次卡拉夫?”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4年。
“我第一次唱卡拉夫时才23岁,作为一个卡拉夫年纪实在太小了,声音并不够成熟。今年我38岁,觉得现在才是符合这个角色的最成熟的年龄段。”在这14年里,韩蓬演唱的中外歌剧有几十部之多,舞台上的摸爬滚打让他的声音慢慢变得比以前宽厚了不少,技术也愈发成熟,更重要的是舞台经验丰富了,“我在我的身体机能、声音状态都处在最好的时期,接到了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的邀约。”
2019年,韩蓬与和慧演出上海歌剧院版《图兰朵》 ©上海歌剧院
韩蓬坦言,这几年在《图兰朵》上的精进与跟和慧搭档这出戏有直接关系,“和慧老师的声音实在太好了,而且声音特别雄壮,力量十足,跟她搭档《图兰朵》的男高音都很吃亏,仅仅是音量上就会被她压在下面。我第一次跟她搭档时越唱越没有自信,到了放弃的边缘,实在是拼不过啊!但是这几年与她搭档《图兰朵》,去年秋天又跟她搭档《丑角》,最近和慧老师一直问我,‘是不是在跟谁学习了,怎么进步这么大?’我说,‘老师就是您!其实是因为总是在台上与您一起唱戏,无形之中我的声音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我跟和慧老师同台《图兰朵》已经不落下风了。”这一次在国家大剧院,韩蓬觉得自己已经更具心理优势了。
两个版本切换“很刺激”
韩蓬与孙秀苇演出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 凌风/摄
第一次唱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韩蓬角色最后18分钟对他来讲“很刺激”,因为从第一次唱就唱的是经典原版,已经融化在血液里了。“越是对经典版熟悉,在国家大剧院版演唱时就越容易‘串台’,因此要精神高度集中。”韩蓬说,这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之前,他刚刚在福州古城的露天舞台演唱了经典版,马上又在北京转换成国家大剧院版,而回到上海又要在2月18日、19日与和慧搭档经典版,这么短的时间里来回切换版本,“真的是很刺激。”
“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指的就是作曲家郝维亚续写普契尼未完成部分的版本。作曲家为此查阅了普契尼手稿,手稿里有的部分是普契尼写的,他没有动,而是重写了普契尼学生续写的段落。所以,这18分钟里既有传统版的内容又有新写的段落,对演唱者而言难度更大,脑子里特别容易‘打架’。”
韩蓬说,演唱卡拉夫对男高音的体力消耗是相当大的,“因为他从头到尾都是要把声音发全力唱出来的唱段,因此在开始练习这出戏的时候,首先要精算全场演出的体力分配。大家都熟悉的‘今夜无人入睡’单是咏叹调已经够难的了,还要在最后第三幕才唱。‘今夜无人入睡’唱完后,人特别容易精神松懈,但还要完成后面的剧情大反转卡拉夫和公主大段的二重唱,对体力的要求就更高了。这一次,我翻了好几个高音C,有些是大部分男高音不一定唱的。”韩蓬的经验是最后这18分钟要在精力和体力已经达到极限的情况下熬过15分钟,人就会瞬间豁然开朗、精神倍增,一口气翻几个高音C轻松裕如,兴奋的状态让他感觉“还可以再来一遍”。
在此次大剧院版《图兰朵》猜谜一场,韩蓬不仅唱功令人眼前一亮,表演也颇为独到。在听公主第一个谜语时,韩蓬没有像绝大多数卡拉夫那样表现出焦急紧张,而是躺在台阶上跷着脚,将这生死之谜视若儿戏一般。反衬出公主的凶悍和杀气,也不过是小孩子故作高深的幼稚。
这个设计不仅新颖独特,更对故事中人性的挖掘增添了独到的见解。韩蓬表示,由于每年都会参加多部中国歌剧的演出,而当下中国歌剧的导演绝大多数是戏剧导演出身,擅长指导表演,也因此让他练就了一身舞台表演的好功夫,“中国歌剧和西洋经典歌剧是我歌剧艺术的‘两条腿’,西洋歌剧能帮助我在中国歌剧中有更好的声乐技术表现,而中国歌剧的经验则是我演唱西洋歌剧表演方面的巨大助力。”
与多明戈擦肩而过
多明戈在国家大剧院排练歌剧《西蒙·博卡涅拉》 牛小北/摄
韩蓬在国家大剧院参加过《骆驼祥子》和《方志敏》的首演。2015年,多明戈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威尔第歌剧《西蒙·博卡涅拉》时,韩蓬在中国组阵容中。多明戈在看了第二场演出后,当即向国家大剧院提出,第三场要把韩蓬调换到国际组与他搭档,显然多明戈觉得韩蓬的声音与他更匹配。这让韩蓬好生激动了一阵,但由于电影歌剧拍摄的演员已经固定,这个调换未能实现。
更让韩蓬感到终身遗憾的是,2016年国家大剧院计划上演《麦克白》时,多明戈又一次提出要韩蓬与他搭档,无奈韩蓬已经有上海歌剧院的两部戏在这个档期,再次与多明戈擦肩而过。但两次得到“歌剧之王”的“钦点”,无疑是对韩蓬实力过硬的肯定,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在上海歌剧院,韩蓬经历了张国勇和许忠两位指挥家担任院长的时期。“我从一个刚毕业的小孩子进入上海歌剧院成为一个职业歌剧演员,得益于张国勇院长的严格要求。在排练时他特别注重音准和节奏,后来大家做歌剧喜欢用我,也是因为我在音乐上唱得比较准确,指挥比较放心,在台上他可以更多去照顾别人。张国勇院长为我之后的职业歌剧道路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而许忠指挥歌剧更注重音乐的线条和乐感,这让韩蓬学会了在演唱中享受音乐。此外,许忠为上海歌剧院带来了更多的国际交流,不仅把韩蓬送到英国皇家歌剧院青年培养计划深造,上海歌剧院的外国歌剧制作也基本是中外演员同台,这让韩蓬的舞台演出一直保持在国际合作的高水平上,“演员搭档来自欧美,导演也是欧洲的,感觉跟我在欧洲的歌剧院里演出没有区别。”
尽管这两年疫情影响很大,但韩蓬仍能够与和慧这样的超一流国际大牌搭档而在歌剧艺术上日渐精进。2月18日、19日上演的《图兰朵》中他们将再度联手,而年末由他们联袂的《托斯卡》更令人期待。
李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