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内卷”,音乐院系如何破局?|争鸣
2022-04-15 23:4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惨烈的学生就业形势面前,高校中不少音乐院系已经转变了高高在上的作风,开始思考和尝试教育改革。当然这里并没有统一的教改模式,否则又会陷入“千校一面”的恶态竞争之中。同时,我们又要深刻认识面前的时代大势,不可与时代为敌。

在此声明:本文仅是与朋友闲聊的书面总结,并不具有科学性,仅供有心人批判参考;本文评说对象主要是国内数百所综合大学中的音乐院系,不包括极少数的独立建制音乐学院。

融入现代科技

同属艺术门类,但整体上美术院系要比音乐院系的境况好一点。这当然并非是因为美术院系人员素质更高,而是因为美术院系没有历史包袱,顺利甚至主动引入了动漫、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新媒体艺术等与现代科技结合紧密的新专业。

再来看音乐院系,我们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就颇为不如。这里的专业形式主要还停留在机械工业时代之前,很少在本质上运用电气时代以来的科学技术——琴房里加装空调或者用手机听音乐恐怕并非“在本质上使用电气时代以来的科学技术”。

从科技角度来看,流行音乐乃是因循电子科技的发展壮大而发展壮大。音乐院系如果认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应该顺利甚至主动纳入流行音乐。可惜的是,流行音乐在历史上曾被污名为“靡靡之音”,所以直到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还明令“流行音乐不得进课堂”,所以“靡靡之音”所依附的电影如今在高校中已是重要的学科组成,但是流行音乐在高校中并没有得到应有地位。

在少数开设流行音乐专业的音乐院系中,流行音乐主要是以“歌唱”的方式出现,然而,“歌唱”恰恰是流行音乐中与现代科技最为疏远的形式。如果没有电脑作曲、音乐录音、音乐制作、音乐新媒体传播、现代舞美等,我们就无法说音乐院系跟上了现代科技的发展。

我们也看到有些音乐院系依靠财政拨款买来千万元级别的科技设备,但我们更要关注这些设备的使用效益。如果音乐院系的科技设备不能与广受群众欢迎的音乐形式结合,结果可能只是“多发了三五篇”论文,根本上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却陷音乐院系于绝境。

做实音乐教育

在音乐院系中,无论是教学方面还是科研领域,音乐教育都是寂寞的存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师生在音乐院系处于歧视链的底端,音乐科研的数量虽由音乐教师推起但音乐教师不约而同回避了音乐教育。

到了就业的时候,所有音乐专业的学生却又“殊途同归”挤在音乐教育的独木桥上。然而,中小学校又普遍反映音乐院系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不好用”“不能用”,先不论音乐能力高低,不会教、教师素养欠缺是普遍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很容易理解。姑且不论音乐表演专业,即便是音乐院系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也基本是按照音乐表演专业的模式进行教学,实则是“有音乐无教育”。即便近几年情况有所变化,但距离音乐教育所应达到的专业水准依然遥远,只是在大课上学过几节音乐教学法,极少或者仅在名义上接受过“教师教育”,对教师使命、教师心理调节等大教育方面的理念与方法一无所知。

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集中在学校,这反映出高校音乐学科“内卷”严重,却也是音乐院系面前最大的事实。不仅综合类大学中的音乐专业大学生以及研究生没有进入专业音乐表演团体的机会,就是独立建制音乐学院中的大学生以及研究生也很少机会进入专业音乐表演团体,音乐院系将音乐教育专业真正做实已经刻不容缓。否则,这不仅是辜负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更是辜负中国的基础美育。

转换本科思维

这里的“本科”不仅是学历方面的名词,更是理念层面的概念。

学历方面的音乐专科已经很难招到足够数量的学生,招来的学生也是毫无音乐的“专门知识与技术”。其前路有两条:第一是融进幼儿教育专业,第二是关门。

学历方面的音乐本科虽然还能招到学生,但这些学生也和“高等音乐人才”没什么关系,毕竟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究其实,本科音乐院系和专科音乐院系在教学上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在培养“音乐专门人才”。现在“音乐专门人才”就业困难,那么音乐院系就要思考本科的本义,以支持学生的宽口径就业。

“本”,意为根源,与“末”相对立,与“专”相区别。所以,本科音乐院系中无论是音乐教育专业还是音乐表演专业,做实本科的话都要“培元固本”,而不是仅盯着音乐这个“专”“末”的存在形式。我们知道奥尔夫等音乐教学法提倡“原本性音乐”,这里的“原本性音乐”就绝非将音乐窄化为“听觉艺术”,而是与视觉、运动觉等融为一体,和动作、舞蹈、语言、美术等紧密结合,提倡所有学生通过演奏、歌唱、舞蹈、语言、表演等多样形式参与进来,指向“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即便不考虑就业,音乐院系倘若能支持学生在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有所作为,亦是功德有加。

与专科强调专门音乐知识的职业教育不同,本科教育强调的是综合能力的素养教育,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比如,音乐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很少有机会从事专门的音乐工作,也可能是从事销售、服务、运输、信息、旅游、办公等工作,那么本科与专科相比就不应只是时间延长,而应是根本素养提升,从而支持学生的多样就业。在这方面,综合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张燚/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