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北运河河畔的城市副中心剧院
在北京市通州区北运河河畔,城市副中心剧院(北京艺术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剧院计划在明年7月进入试运营阶段,明年年底正式开业运营。
城市副中心剧院坐落在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内,剧院的设计理念源自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动感活力的屋顶轮廓线,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被称为是大运河河畔的“文化粮仓”。剧院建筑面积约12.53万平方米。建成后,剧院将包括1800座歌剧院、1550座音乐厅、1000座戏剧场、500座小剧场、650座绿心露天剧场以及排练厅、国际交流中心、艺术展厅、公共休闲区域等公共服务用房,与周边的图书馆、博物馆形成共同配套有商业、共享空间的大型艺术中心综合体,集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艺术普及教育、文化交流体验功能于一体。剧院预计明年7月完成设备调试,明年10月剧院要具备承办演出的硬件条件,明年年底具备正式开业运营的条件。
歌剧院二层前厅实景
城市副中心剧院筹备组副组长徐奇介绍:“国家大剧院的建设和城市副中心剧院的建设之间相隔20年。我们拥有20年的运营宝贵经验,能够把大剧院运营使用中遇到的难点、痛点,提前和规划团队、建设团队一起考虑解决方案。尤其在剧院厅堂精装、声音效果、舞台设备、空间展陈方面提出更合理、更优化的建议,在建设阶段完善剧院功能,并且根据剧院特点提前筹备剧院未来的运营方向。”
戏剧院台仓最底部
建成后,城市副中心剧院和国家大剧院一样,拥有“三大一小”四个剧场。另外,城市副中心剧院还将建设一个室外的露天剧院。与国家大剧院相比,城市副中心剧院在公共面积上会有所缩减,座位数量有所减少,但在硬件设施、使用功能上,与国家大剧院一样是五个排练厅。此外,城市副中心剧院歌剧院的舞台设备配置模数和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保持一致,保证国家大剧院自制剧目可以原封不动地拿到副中心剧院来演,提高演出期间装台、合成、排练的效率,让自制剧目无缝衔接,把国家大剧院自制剧目作品带到副中心。歌剧院的座位数量上有所减少,但也由于座位的减少,增加了围合感,后区观众观演体验会有所提升;在戏剧场的建设上,台口加宽,增加了舞台区域的面积,为演出和舞台布景转换提供便利;在音乐厅的设计上,城市副中心剧院的音乐厅采取“梯田”式的座位。
戏剧院观众厅东侧施工现场
“城市副中心剧院的建设是包含在城市副中心的整体规划中的,要承担起文化中心、交流中心的使命,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徐奇说,未来,国家大剧院、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剧院,将一同服务于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形成高品质演艺产业生态体系。
目前,在城市副中心剧院未来运营的定位上,除了延续国家大剧院的经营定位,也会创新开拓更多的渠道和途径。徐奇介绍:“从城市副中心人口的比例上来看,年轻人居多。在演出内容上,除继续保持国家大剧院聚焦的‘歌乐舞剧戏’优秀作品外,城市副中心剧院还将在音乐剧、杂技、爵士乐等门类上进行拓展。同时会利用露天剧场举行户外音乐节、户外分享会等活动,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在城市副中心剧院旁边,是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三大空间拥有联通的停车场,届时,北运河河畔将成为集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艺术普及教育、文化交流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聚集地。”此外,城市副中心剧院也将辐射京津冀地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剧院。
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