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歌唱,一般人想到的是舞台上的引吭高歌,或者荧屏上俊男美女的起舞踏歌。其实,歌唱是很奇妙的人类表达方式,可以有多种方式,展现不同美的诉求,起于心情,诉诸歌喉,但不止于歌喉。常言的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都是一种粗放的归类,是知识系统的归类需要。就人们的歌唱本质而言,应该说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唱法,就像讲话一样,一定是每个人都独具个性的。当然,作为一种方法,确实有着发声技巧和风格追求上的共性规律。因此,在歌唱学习中,人们常常追求唱法的正确,以示在行、专业。其底层逻辑是,唱法的正确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对声音美、音乐美、技巧美的表现。但是,音乐的美并不完全依赖于唱法,哪一种唱法都会有独特的魅力,因应歌唱行为和歌唱目的不同而不同。而无论什么唱法和目的,歌唱的魅力一定表现为一种真情的表达,内在的歌唱是根本动力,美妙的声音和炫技则是歌唱行为的外在形式追求。
实际上,现实音乐生活中歌唱的方式是多元化的,仅将歌唱作为表演,是对歌唱的偏狭理解。其实更多的歌唱是自我情操的陶冶,情动于衷故形于声而已。甚至很多严肃的歌唱功能的实现,都不一定是表演,而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美感的交流与分享。摇滚乐的歌唱自然是全身心的呐喊,歌剧中的歌唱是剧场艺术表演,已经不是自娱自乐。但是生活中的歌唱,如摇篮曲、情歌、小夜曲的歌唱,由于歌唱场景和内容表达的要求,是不需要强调歌唱的声音强度和发声技巧的。有朋友说“歌唱是学不会的”,指的就是一种天然的歌唱敏感和能力,因为不需要追求发声,所以不需要学会什么技巧,凭着朴素的情感和自然的发声就能达到目的。
即使是出于声乐专业的要求,笔者也倾向于将歌唱的魅力首先理解为内心的歌唱。因为轻声的追求,重在音乐的律动、韵味和情感表达,均出自内里的愿望,是容易把握的歌唱阶段。就是哼鸣,也能散发出声乐的动人魅力。因为哼鸣是一种非常松弛、富于情绪的歌唱方式,连合唱的表演用哼鸣方式都能产生巨大的审美感染力。聆听过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朋友,相信对第二幕第二、三场的间奏曲“哼鸣合唱”一定印象深刻。也就是说,轻唱恰恰是所有的歌唱形式都需要遵从内心的歌唱,是歌唱美的原初力量。歌唱行为处于自然状态,情感情绪的表达也就显得自然和谐,比较容易获得审美聚焦。进一步说,内心的歌唱与外在的声音追求相协调、同步,这样的声乐表演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谓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无非就是寻找这种内外的协和。
相反,每每看到舞台上小夜曲和摇篮曲的歌唱,为了声音的坚实饱满而过于用劲,显得装腔作势,甚至声嘶力竭,总是觉得与内容表达格格不入,实在是有悖于歌唱的真正意义。东北民歌《摇篮曲》我就曾经听到很吓人的美声唱法表演,也许歌者满足于自己声音之浑厚与结实,可是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味,对孩子的情切感、温存与呵护就难以有效表达。其实很多情形下吟唱(轻唱)的效果比“硬唱”好得多,在我国民间,吟唱本来就是普遍的歌唱方式——可以是自娱自乐,自我陶醉,也可以是情感交流,实现社交和教育功能;一样追求字正腔圆、情神兼备,以及音韵的圆润和协律优美。所以,中国传统文人的诗词歌赋无不以吟唱为表现习惯。王立平为电视剧《红楼梦》中贾宝玉跟朋友们雅聚时谱曲的《红豆词》,就是一段极佳的、非常耐人寻味的吟唱曲。
回到基础音乐教育,目前歌唱仍然是教学内容的主菜单。该怎么唱,一直是老师、家长、学生存在颇多困惑的现实问题。教材中的优秀歌曲该如何唱,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接受歌曲的美,表现歌曲的美,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偶尔听到很多低年级的孩子们扯着稚嫩的声带模仿歌唱家的表演,追求高大上的美声唱法,如此地不得当,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们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就不奇怪了。笔者以为,轻唱(哼鸣)在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是体验音乐性的重要途径,甚至是不二法门。歌唱教学中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应首先在内心建立起歌唱的概念,而不是表面上的声音模仿。
当然,歌唱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掌握基本技巧和表演。尤其是歌剧演员和职业歌手,需要全面的技术训练,还要天赋。不过,不能因此将职业化的歌唱固化为惟一标准。刻意地模仿,功夫不到家会变成表面上的表情夸张、装腔作势。有些朋友常常自谦自己不会唱歌、唱得不好,也许是来自对歌唱功能的理解偏差,忽略了歌唱的本质乃是内心的歌唱。
麦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