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崔程毕业音乐会在西安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当晚,由作曲家崔炳元和儿子崔程共同创作、改编的大管与钢琴作品《西藏素描》由崔程、姚依进行了首演。
当晚音乐会上,崔程带来六首风格各异的作品,最后一首是他和父亲共同创作的《西藏素描》。《西藏素描》原是崔炳元1984年结束川藏采风后创作的。崔炳元回忆,“当时在作曲家金湘的指导下,我用半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钢琴组曲《西藏素描》。”作品获得1985年在昆明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音乐作品奖三等奖。此后钢琴家鲍蕙荞多次在她的个人音乐会上演奏《西藏素描》,并在她个人专辑中收录了这部作品。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钢琴家演奏中国作品的《百花争艳·中华钢琴100年》中也收录了该作。
儿子崔程学习大管,让崔炳元对大管有了更多了解,“它是木管乐器中非常柔和、敦厚的一件乐器,它的声音就让人产生亲近感。一些作曲家也赋予这件乐器以神秘色彩,产生遥远、空灵的意境。”在国内,专门为大管这一“小众”乐器创作的作品少之又少。因此,崔炳元希望自己能让大管也做一次主角。
去年夏天,崔炳元带着崔程自驾重走川藏线。一路上,父子俩一直探讨《西藏素描》这部作品,两个人也萌生了改编这部作品的想法。这次川藏行后,两个人共同把钢琴组曲《西藏素描》改编成大管与钢琴作品《西藏素描》。崔程介绍,“大管的音域特别宽,可以演奏4个8度以上。歌唱性、跳跃性都是大管的特点。”因此,在为大管与钢琴而作的《西藏素描》中,崔炳元和崔程希望能够展现大管所有的优势、特点。作品为大管设计了很多趣味性段落,两件乐器在作品中时而对立、时而统一,形成一急一缓的关系。此外,崔炳元还考虑到,“不能因为是改编,就让人觉得大管是‘贴’上去的,大管一定要有它存在于这部作品中的意义。”为此,他们对整部作品的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给大管充分的空间来进行展示,使之成为独立于原钢琴组曲之外的一部崭新作品。
第一乐章中,大管犹如一位牧者,面对着蓝天、草原,唱出心底的情感。在这里,大管的歌唱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乐章中,寺院里的诵经声、寺院外人们生活的烟火气、周围小动物嬉戏玩闹的画面,都通过音乐呈现出来,构成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相处的画面。第三乐章描绘了藏族的舞蹈,极富律动和节奏感的欢快音乐在引子之后贯穿始终。在层层递进、愈加热烈的音乐氛围里,全曲在高潮之中结束。
西安音乐学院大管教授冯继铖评价:“崔炳元和崔程共同创作的《西藏素描》,表现了西藏高原的秀丽景色,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粗犷豪放的民族精神及信仰虔诚的民族性格,是既有音乐内涵又有技术含量的佳作。期待和希望我们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多多关注小众乐器,为表现力极其丰富的大管多写原创作品。”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教授刘照陆认为,“大管相较一些热门乐器而言作品较少,尤其中国大管音乐作品少之又少。崔炳元、崔程的《西藏素描》无疑是我们中国大管音乐作品中的上乘佳作。”
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