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肖瑾涵“拉赛”获奖,本科生也能获国际作曲比赛认可
2022-07-14 22:4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肖瑾涵和钢琴家阿列克谢·库德里亚绍夫

在上个月落幕的首届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音乐比赛中,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大四学生肖瑾涵,凭借作品《岁首寅时》(Eve,钢琴独奏)和《月光菩萨》(Aphrodite,钢琴与管弦乐队)获得作曲比赛四等奖。令人很难想象的是,钢琴协奏曲《月光菩萨》是她的第一部协奏曲作品。这次在莫斯科参加比赛,也是她第一次听到交响乐团演奏自己的作品。

作品能够得到大赛认可,肖瑾涵觉得自己很幸运。在12位入围决赛阶段的作曲者中,肖瑾涵是惟一的本科在读生,其他选手大多是成熟的职业作曲家。肖瑾涵的老师钱慎瀛表示,无论从年龄还是经历上来看,她能取得这样的成绩都很令人兴奋,“这也给国内作曲专业的本科生们带来一种激励——本科生也能在国际重要作曲比赛中得到认可。”

第一部协奏曲就到国际认可

拉赫玛尼诺夫国际音乐比赛,是俄罗斯政府于2021年起倾力打造的顶级音乐赛事,分为钢琴、作曲、指挥三个类别。2021年底,大赛作曲组面向全球征集钢琴独奏曲(7—25分钟)与钢琴协奏曲(15—26分钟)作品。当时,肖瑾涵正在写一部钢琴独奏作品,在网上看到比赛消息后,便也想试一试,“正好钢琴独奏曲基本已经完成,钢琴协奏曲完成了前两个乐章。”老师钱慎瀛也支持她继续完成作品并参加比赛。

今年6月,肖瑾涵收到组委会的通知,她的作品入围最后决赛阶段的比赛,请她在比赛期间前往莫斯科。“可是我连学校大门都出不去呀!”当时上海疫情依然严峻,但肖瑾涵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无论决赛成绩如何,我一定要去莫斯科。因为参与作品的排练、现场听到作品演出的机会太难得了。”在上海疫情稍有好转时,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协调、安排下,肖瑾涵顺利离校回到家乡长沙,隔离半个月后又前往北京,从北京直飞莫斯科。这是她首次走出国门,却因为持商务护照出国参赛,在北京和莫斯科两度被海关人员拦截询问。好在她的沟通交流能力不错,即便在莫斯科面对海关人员的问询也能独立应对。

到达莫斯科后,作品的首次排练效果让肖瑾涵不太满意。排练结束后,她打电话给钱慎瀛,“钱老师告诉我,排练现场作曲者很多感受并不理性。回去后要冷静地去听排练时的录音,经过深思熟虑再给出自己的建议。并且要在下次排练前,与指挥进行沟通。”钱慎瀛建议她,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下来,在下次排练前把纸条交给指挥。“之后,我把小纸条交给指挥安东·沙布罗夫(Anton Shabrov)。在他的帮助下,最后一次排练和演出效果都很好。”钱慎瀛告诉肖瑾涵,无论是排练还是比赛视频,回去后都要多听。“在演出前,多听排练的录音,是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在演出前解决问题。演出后,依然要多听排练和演出时的音频,给未来的创作积累更多的经验。”肖瑾涵解释道。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肖瑾涵感到意外,“我觉得自己还在处在学习阶段,我把这次比赛当成一次重要的实践经历,听到自己的作品在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被新俄罗斯国际交响乐团排练和演出,对我而言是难忘的宝贵经验。”

比赛后的颁奖典礼上,多位评委告诉肖瑾涵,他们很喜欢她的作品——音乐精确细腻,又有很强的逻辑性。赛后,评委之一、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亚历山大·拉德维洛维奇(Alexander Radvilovich)对肖瑾涵说,“即便不看谱面仅仅聆听,也能清楚地感受到作品中的逻辑性。对照着谱面看,逻辑性就更加清晰明了。”他表示,已经把肖瑾涵的作品展示给他的学生们学习了。

在传统戏曲中获取灵感

肖瑾涵获奖的两部作品《月光菩萨》和《岁首寅时》是相互关联的系列作品,她是在完成独奏作品后,在其基础上又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两部作品将当代作曲技法和中国传统戏曲素材结合,通过当代音乐语汇表达出她在当下对于“爱”这个永恒主题的深度思考。

《岁首寅时》的主要构思源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斗拱”。《月光菩萨》更多是对她童年在湖南过春节的感受,用6个乐章描绘了6幅不同场景的画面,其中包含了很多京剧元素,如在第三乐章使用了大量的滑音表现戏曲中的不同唱腔。但肖瑾涵身边很多作曲专业的同学在听过她的两部作品后,都表示“听不出来他们是同源”。甚至在“拉赛”期间,在肖瑾涵的介绍下,评委们才知道她两部作品之间的关系,可见在创作上她下了十足的功夫使两部作品体现出不同风貌。

此次比赛,她的两部作品都由钢琴家阿列克谢·库德里亚绍夫(Alexey Kudryashov)演奏。肖瑾涵很感谢他的诠释,“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如此才华横溢、技术精湛的演奏家来演绎自己的作品。”

教学体系的继承与传递

肖瑾涵4岁开始学习钢琴,音乐一直是她的兴趣爱好。她高中就读于湖南师大附中,是一所省级重点中学。高二时,肖瑾涵觉得自己要作出决定,选择未来的方向。“作为一名文科生,很多人会选择法律或者外语专业。但我觉得自己更希望挑战创造性的专业,老师建议我可以去学作曲。”之后,肖瑾涵开始和作曲家周湘林学习作曲,201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师从钱慎瀛学习作曲至今。

在钱慎瀛看来,“从普高考入音乐学院学作曲的学生是有自身独特优势的。这类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好,学习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强,还有很强的执行力。”面对这样的学生,他会更多地从理性思维出发引导教学,“很多作曲理论,还有作曲软件的电脑程序设置都是有逻辑性的。作曲与物理中的声学原理,与数学中的排列组合、概率论,以及几何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中,钱慎瀛会先让这些学生了解声音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音乐作品背后的逻辑组织,进行理性的分析,然后再上升到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而从附中阶段就开始学习作曲的学生,他们的乐感、直觉性更强,听到一部作品,首先更多是从感性角度去体验,之后再去理性的判断。”钱慎瀛认为,作曲就是一个用理性思维表达感性想法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哪种学生,未来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作曲家,直觉与逻辑要兼备。

作曲家除了技术的修行磨炼,更需要经验与阅历的积淀。因此,作曲专业学生通常相较演奏专业出成绩的时间更晚一些。但肖瑾涵此次获奖显然打破了这种定式。值得一提的是,钱慎瀛在本科阶段也曾获得多项国际作曲比赛的奖项,包括钢琴三重奏《风雷引》获第十二届罗马尼亚文化部乔治·埃内斯库国际作曲比赛室内乐惟一大奖,小提琴协奏曲《追忆蒲公英般飘散的童年》获第十届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作曲决赛奖(前四)等。“上音作曲系的教学传统和师生关系是在继承和传递的。”钱慎瀛表示,他在上海音乐学院的专业学习获得了邓尔博、岳淼、陈钢、朱世瑞等多位恩师的悉心指点,“尤其朱世瑞教授,不仅在作曲专业领域,在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也给予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钱慎瀛希望能将这一传统继续传递下去,同时他也相信此次“拉赛”获奖仅仅是肖瑾涵的一个起点,“作曲家的路很长,希望她在未来继续努力、踏实前行。我相信天道酬勤。”

纪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