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器实践课
近日,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举行了2022年春夏季学术活动月。通过一系列的讲座、沙龙、实践课、新作品视奏会,学生们得以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聆听演奏员们演奏自己的配器作业和作品,让作曲不再“纸上谈兵”。
听到了自己的作业
今年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术活动月,增加了“知行”实践课堂系列学术活动,即“配器实践课——从钢琴到弦乐器的组合”与“2019级本科——赋格曲解析音乐会”。作曲系主任吴延介绍:“作曲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四大件,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理论联系实践,正是作曲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此次“配器实践课——从钢琴到弦乐器的组合”由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雒鹏翔主讲,邀请了五位管弦系学生对讲授内容做现场演示。演奏员们先演奏一遍学生的配器作业,之后老师指出问题,学生修改后再进行演奏。通过前后对比,效果格外明显。雒鹏翔也分享了很多学生在声部个性的表现、材料的处理等方面普遍存在的配器问题。
“这个学期是我们2019级学生学习配器课的第一个学期,能够用这样的形式听到自己的配器作业,我们都很兴奋,很多高年级的学生都很羡慕我们。”2019级的王亚婷感到很荣幸,此次配器实践课上展示了她配器的柴科夫斯基《晨祷》,“老师把我们配的乐谱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演奏员们在演奏时,大家能对照谱面边听边看。之前,我们是通过想象和电脑软件来听配器后的效果,但演奏员演奏出来的声音是不同的。电脑模拟时我的关注点都在音色上,但当演奏员演奏时,我更关注演奏技法。很多问题只靠看谱面自己看不出来毛病,但通过演奏就能发现很多问题。”王亚婷说,当天配器实践课不仅作曲系本科生们都来听,研究生以及附中学作曲的学生们也都来听课了,“大阶梯教室都坐满了,还有很多同学是全程站着听完的实践课。”
赋格曲解析音乐会
“赋格曲解析音乐会”展示了龚佩燕与郝珺两位老师指导下的2019级作曲专业赋格曲作品。学生们分别上台进行十分钟以内的作品讲解,之后再由来自钢琴系、音乐教育系、附中钢琴专业的学生们进行现场演奏。2019级作曲专业的冯硕说,“当我们得知赋格曲的创作要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时,突然感受到了几分压力,但更多的是动力。相比音乐会本身,更令我受益匪浅的是音乐会的准备阶段。大家在创作过程中都想要展示自己在大二两个学期中所学的复调对位技术,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批改作品时,老师强调不仅要追求作品的可听性,更要追求赋格曲的严谨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本次活动的学术价值。”作品要通过音乐会的方式呈现,就必须经得起推敲。所以在小课的改题中,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结构、和弦安排、技术运用、音程的解决等都严格把关,带领学生不断打磨作品。“筹备赋格曲解析音乐会的过程,提高了我们赋格曲创作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我们对理论指导创作的重视程度,让我们认识到理性在作品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冯硕说。
学生们最喜爱新作品音乐会
新作品音乐会
新作品音乐会是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常态化活动,每年作曲系电子音乐作曲、作曲专业的学生都能在新作品音乐会上展示一部自己的作品。今年,新作品音乐会有四场,共上演了78个学生的新作品。学生们对新作品音乐会都很重视,每场都会去听。
大四的张晓赫是第三次参加作曲系的新作品音乐会,这一次她带来的作品是民乐三重奏《雪打春慢》。“从最初的线条性思维到今天,通过学习和锻炼,我养成了乐队化的思维,这应该是我四年学习中最大的收获。”新作品音乐会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每一位作曲专业的学生要自己去找演奏员或演唱者,甚至指挥,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锻炼。从大一进入学校,我们就知道每年要举行新作品音乐会,需要多认识其他专业的同学。尤其作曲专业是五年制,以前就发生过大五的学生找不到演奏员的情况,因为他同期入学的同学都毕业了。所以我们都知道不仅要认识其他专业的同学,也要认识不同年级的同学。在与演奏专业的同学相处、交流、沟通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演奏技法,这对创作有非常大的帮助。甚至有的作曲系同学的作品,就是为其他专业同学委约创作的毕业作品。”张晓赫说。
新作品音乐会也增加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张晓赫提到,“平时我们都是和授课老师交流自己的作品,而新作品音乐会全系的老师都会来听。今年新作品音乐会后,我还去问了以前教过我的其他老师,请他们给我提一些建议。老师们对我作品的评价,让我了解到更多自己的不足,之后我要带着自己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采访中,几位作曲专业的学生都提到,作曲系的学习氛围很好,很多同学会在新作品音乐会前去和自己仰慕的老师打招呼,请老师留心听一下自己的作品并提出建议。老师们也非常支持他们,现场能看到有的老师边听音乐会边做笔记。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吴延坚定地将新作品音乐会办下去,“新作品音乐会鼓励每一位作曲专业的学生都参加,我们不怕作品多、音乐会长,现在已经扩展为四场音乐会了。未来如果学生们的作品编制更大,时长更久,我们可以开五场甚至更多,让每一位同学当下最满意的作品都能在舞台上演奏出来。”
经典活动继续传承
沙龙、讲座都是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原有经典活动,每学期都会邀请专家前来分享经验,针对作曲系学生在创作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讲解。
今年的“漫谈影视音乐创作”由西安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副院长刘小山和西安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电子音乐制作专业外聘教师、音乐制作人赵亮棋共同带来。刘小山专注于当代流行音乐文化、录音艺术、影视音乐创作及音乐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创作与教学,代表作品有《九州·海上牧云记》《长安十二时辰》《猎狼者》等。赵亮棋曾为《长安十二时辰》《装台》《海上牧云记》等影视剧作曲、编曲,曾获第4届CMA唱工委音乐奖“最佳影视音乐”(《长安十二时辰》原声带担任作曲)、第30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音乐(原创主题歌曲)提名”(歌曲《短歌行》作曲)。本次沙龙,两位老师从行业从业者和多年行业研究者的角度,对影视音乐的表意功能和创作工艺流程进行探讨,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也更有动力把作曲学好。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潘冀冬带来一场名为“视唱新体系介绍”的沙龙活动。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白超带来一场“主题与风格”的讲座,分享了他近期作品创作上的思考,从音乐创作者和研究者的角度,对主题动机在不同风格下的处理方式,以及风格写作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问题与学生们进行了探讨。
吴延说道:“今年我们把作曲系很多经典的活动集中在一起,不仅展示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也展示了老师们的教学成果。希望未来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成果展示途径,也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情况下,多举行各类活动,给学生们营造出积极的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带动作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吴延也代表作曲系感谢西安音乐学院其他各院系对作曲系教学活动的支持,大家的共同参与、配合才让作曲学习“活”起来了。
纪晨/文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