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纽约茱莉亚学院旁的玫瑰大厦10层,纽约茱莉亚学院荣誉院长、中国事务首席执行官约瑟夫·W·波利希(Joseph W.Polisi)所著新书发布酒会在此举行。酒会由前茱莉亚董事会主席布鲁斯·柯夫纳(Bruce Kovner)主持,到会的嘉宾包括纽约茱莉亚的现任院长华都安(Damian Woetzel),以及林肯中心各大机构的主要代表。林肯中心董事会主席凯瑟琳·法利(Katherine Farley)为新书发布致辞。法利感谢了波利希的新书对林肯中心历史的重要贡献,也特别提到了在波利希领导下创建的天津茱莉亚学院。
而年轻的天津茱莉亚正准备进入2.0时代——7月1日,何为正式出任新一届首席执行官兼艺术总监。新书发布酒会上法利的致辞令何为颇有感触——不仅仅是因为天津茱莉亚得到了业界认可,还因为他深深感受到,正是由于一批理想主义者前瞻性的视野,纽约才会建立起以林肯中心为核心的古典音乐圈,从而对美国古典音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天津茱莉亚也是出于理想主义而构画的蓝图。或许多年以后,天津茱莉亚也会对中国的音乐界产生深远影响。”在纽约待了近3周,刚刚回到旧金山的何为一下飞机就接受了记者的电话专访。他的声音有些疲惫,但是谈起新职务、新使命,他仍然兴奋不已。
从工地开启合作办学挑战
在衣香鬓影、觥筹交错的酒会上,何为回忆起这一切的起点。2017年10月,何为与妻子薛明结束了近30年的海外生活,开始他在中国的第一份工作——担任天津茱莉亚学院首任艺术总监兼学术院长。
当时的天津茱莉亚还是位于滨海新区的一片工地,何为与时任首席执行官卜怡明(Alexander Brose)等一共4位工作人员,每天为校舍的建设、人事和财务制度的建立、乐器设施的购置、全球招生策划、教师招聘等大小事务穿梭忙碌。坐在临时办公室里,看着外面热闹的工地,他们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同时也感到未来尚不可知的挑战。
“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新的尝试——天津茱莉亚学院是纽约茱莉亚的第一个海外校园,也是中国第一个表演艺术类并授予美国硕士学位的合作办学机构。天津茱莉亚是中美合作办学的一个创举,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无从借鉴的。而解决这些问题所积累的经验,将为天津茱莉亚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何为主要负责向教育部提交学校的审批、完善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全球招聘教师团队,同时帮助卜怡明建立学院的行政团队、管理架构、运营制度等。在天津茱莉亚的同事们看来,何为具有挑战自我的开拓能力,也有做行政管理工作的才华——真诚、坦荡、善于换位思考,他有非常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能够与他建立起相互信任。
短短三年,天津茱莉亚就完成了软硬件的建设:2019年,首届大学预科课程开课。2020年,克服了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首届研究生课程启动,新校园正式启用。今年,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9月的新学年,硕士研究生增加了竖琴专业,预科增加了古典声乐和古典吉他专业。
何为在天津茱莉亚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上
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教师组成的团队,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吸引了许多海内外优秀学生。在名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进步迅速。有的学生在两年学业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收到了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等国内一线职业乐团的录取通知,等到完成学业后即可入职。
对于天津茱莉亚在团队建设、学校文化、教师招聘、教学水平、艺术水准等各个方面的成绩,纽约茱莉亚高层给予了高度评价。在网络上观看完天津茱莉亚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直播后,老院长波利希激动地给何为打电话表示,学生们的演奏不仅充满激情,风格也非常成熟,完全不亚于纽约茱莉亚学生的水准。华都安观赏了音乐会视频后,也对音乐的水准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立即将视频转发给了纽约茱莉亚的校董会。
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变
创业总是忙碌的。偶尔闲暇,何为与妻子薛明会游览津城、品尝丰富多样的美食。“当我们一起沿着海河边散步时,有一种穿越时空、很不真实的感觉——可以说,从旧金山音乐学院来到天津茱莉亚,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转变。”
在来到天津茱莉亚之前,何为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执教17年,他与同事、学生们相处非常愉快。其间,他也收到过其他名校的邀请,但都婉言谢绝了——他太喜欢旧金山湾区了,这是他和薛明一起读研究生、成家立业的地方,两个人都很喜欢这里的天气、户外生活,以及多元的人文环境。
何为与薛明
“2016年夏天,我和薛明正在冰岛旅行。途中,我收到一封来自纽约茱莉亚的邮件,想约我谈一下筹建天津茱莉亚的相关事宜。当时,纽约茱莉亚准备为天津茱莉亚招聘学术院长,有人推荐了我。”何为回忆,那年从夏天到冬天,通过和茱莉亚高层的无数次沟通,他对天津茱莉亚合作办学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
在何为看来,回到中国参与筹建天津茱莉亚,把茱莉亚百年名校的办学理念和与众不同的音乐教育理念带到中国来,这是一种使命的召唤——茱莉亚落地中国,将对中国乃至亚洲的音乐教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对于他和妻子来说,离开旧金山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意味着同时要放弃多年辛苦获得的理想生活与事业,那是一个异常纠结的冬天。
2017年1月,何为与薛明应时任纽约茱莉亚学院院长波利希邀请,再次来到纽约。波利希和教务长阿拉·谷兹里绵(Ara Guzelimian)请何为夫妇在茱莉亚旁的林肯中心餐厅共进午餐,想听听薛明的意见和顾虑,波利希还诚恳地邀请何为夫妇在作最后决定之前去天津参观。
何为与美国茱莉亚学院荣誉院长波利希
两周后,何为和薛明来到天津,见到了中方合作办学的负责人,也参观了天津的工作生活环境。返程路上,何为决定先回一趟老家成都。离开父母26年了,每次回国看他们也只有几天时间,趁此机会他想征询一下父母的意见。而父母很开明,表示完全尊重他们自己的决定。在成都机场等待旧金山航班的那一刻,何为夫妇终于作出回国参与创建天津茱莉亚的决定。“相对于稳定的生活,我们更看重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我俩从未共同在国内生活或工作过,到天津工作将是对我们失去的那段人生经历的弥补。”
决定辞职不容易,告别更不容易。
“学生是我在旧金山最大的财富,离开旧金山最不舍的也是学生。怎样向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一起工作了那么久的同事们宣布辞职呢?”何为思量再三,在递交辞职申请后,花了好几个小时与老师、同学们一一告别。当何为来到最后一个教室跟几位学生告别时,因为担心自己控制不好情绪,他只说了几句话就赶快离开教室。没想到刚走出教室几步远,就听到教室里传来学生的大哭声,他顿时也感到鼻子酸酸的,眼泪夺眶而出。
教育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今,昔日跟随何为在旧金山音乐学院学习的学生们已经毕业,而天津茱莉亚也送走了第一届研究生毕业生。
回顾走过的道路,何为发现,从小生长在中国成都,后来长期居住在美国,自己的跨文化经历和教育背景似乎都是在为天津茱莉亚这个中美合作办学项目做准备。一切都很自然,却非偶然。
小学时的何为喜欢每周六和少年宫的小朋友们一起在乐队、弦乐合奏以及合唱团中表演,这些合作活动激发了他对音乐的兴趣。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求学时期,何为的小提琴老师陈文源教授发现,何为很善于学习新知识,便为他创造了很多在校外学习实践的机会。对外界抱有强烈好奇心的少年何为,正是这样被激发出求知欲,而对外面更广阔天空的渴望成了他努力学习的动力。后来成为教师的何为一直坚信,再好的教学法也无法代替自发的内驱力,因此,老师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何为与川音附中教授陈文源
1991年,何为获得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四年后,他考入旧金山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专修室内乐,他建立的“新中国三重奏”因表现优异而成为旧金山音乐学院研究生驻院重奏组。
何为的研究生导师、传奇小提琴家卡米拉·威克斯(Camilla Wicks)发现,何为性格中有很反叛、不喜欢框架、不墨守成规的一面,他不是那种把自己关在琴房里每天练琴很久的学生,而是更喜欢从和别人合作以及对其他演奏家的观察中获取学习心得。于是,威克斯鼓励何为多参加艺术节等活动并尝试教学,启发他不断反思、融合自己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收获。
何为与研究生导师卡米拉·威克斯
硕士毕业后,何为加入旧金山交响乐团第一小提琴声部。两年后,27岁的他成为旧金山音乐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后来担任弦乐系主任。因为教学出色,有不少学生为了跟随他学习小提琴从世界各地来到旧金山音乐学院。知名弦乐四重奏组合“上海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李伟纲认为,何为对乐器演奏一直极富工匠精神——锲而不舍地雕琢与完善;而在音乐表现上,他能够将理性、逻辑、情感与灵气尽可能完美地结合,“何为成为美国西海岸最知名的小提琴教授,实至名归。”
何为在天津茱莉亚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上
在天津茱莉亚,学生们也很喜爱他。“今年,我们与何老师一起排练作曲家肖松为小提琴、钢琴和弦乐四重奏创作的《D大调协奏曲》。排演过程中,何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天津茱莉亚MILA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朱可表示,何为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和学生们交流,让他们很快进入轻松的状态,“正式演出时,我们都很激动——这是MILA四重奏第一次与何老师同台。何老师的情绪把我们完全带动起来,演出很成功。在台下交流时,何老师说,他在台上演奏的就是生活,所以音乐很自然地流淌出来。他的状态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
受疫情影响,何为最近两年没去美国。今年6月在纽约,他与天津茱莉亚前任首席执行官完成了交接。其间,他与纽约茱莉亚的同事们对天津茱莉亚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何为说,天津茱莉亚已经建立了很好的机构文化,其优势在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跨学科的探索,在巩固现有的专业教育水准的同时,学院将扩大外界特别是非专业领域对天津茱莉亚的了解和认知,加强公共教育、继续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联更紧密。
音乐艺术对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何为表示,天津茱莉亚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未来,学院将根据社会的需求,为青少年以及广大音乐教师等群体的在职教育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培训项目。“我要努力成为终身学习者,也希望更多人和我一起成为终身学习者。”
徐丽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