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朋友圈里遍布着全国各地的同行,也能或多或少地了解到音乐老师这个群体的生存状况。大部分音乐老师的幸福指数似乎都挺高,首先是爱音乐,乐此不疲;其次是爱学生,愿意传道授业。但同时,又感觉音乐老师很忙很累,尤其是最近一些年,比赛展演的任务越发繁重,有些音乐老师已经不堪重负。偶然看到朋友圈一老师发文:“发誓以后再也不给学校排节目了。”这得受了多大的委屈才会如此公开表态啊?一了解,原来是学校不给请外援,乐队合奏节目也得自己一个人排。
我相信,很多音乐老师即使没有公开发过这样的誓,也一定在心里发过无数次牢骚,“诅咒”排节目这件事。对音乐老师而言,“排节目”就是一把双刃剑,既成全了一些音乐老师,又给另一些老师带来说不出的伤痛。
首先,排节目耗费了音乐老师大量的精力。中小学音乐老师的周课时量一般在16至18节,表面上看,这个工作量并不繁重,但对某些学校的某些音乐老师而言,这只是他们工作量的一小部分。他们的工作重点不是课堂教学,而是不间断地排练各种节目,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和展演。从开学典礼到教师节表彰会,从国庆节汇演到元旦庆典,从学校艺术节到六一儿童节,从十岁成长礼到毕业典礼……几乎一年到头都在排节目。当然课是一节不能少必须要上的,教学任务也是必须要完成的,排节目只能在课余挤时间,有时要搭上周末休息时间,甚至身体或家庭出现问题时也不能撂挑子。但是所有这些付出是不算工作量的,完全是奉献。更可悲的是,晋升职称的时候,很多辅导学生的荣誉并不能作为自己的成绩得到承认,等于白忙。这难道不是说不出的痛吗?
其次,音乐老师个人能力逐渐跟不上节目要求。排节目的过程当中,存在很多矛盾,而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矛盾就是:音乐老师个人的素质能力与组织方对节目水平的要求之间的矛盾。的确,有很多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自身得到了专业上的长足进步,所排节目越来越精彩,但也有些老师败下阵来,被打上专业不精的标签。问题是,比赛展演的组织方对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个人在专业上的进步是会遇到瓶颈的,大部分老教师的个人能力会慢慢跟不上节目的要求,最终被淘汰,只能靠新生代教师接力。除此以外,组织学生的能力、与班主任协调的能力、与学校领导及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无一不考验着音乐老师,如果专业很强,协调沟通能力不行,也会事倍功半、费心劳力。这也是说不出的痛。
最后,音乐老师想获得学校全力支持并不容易。现在的学校都很注意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很重视外在形象的塑造。一所学校的社团,少则十几个,多达几十个,很多社团每学期都有外出比赛展演的任务。一旦涉及到经费,领导就很为难,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只能优先满足已取得一些成绩的社团,甚至必须拿一等奖。往往音乐老师的合唱团、舞蹈团、乐团并不在优先考虑之列,因为这些社团出成绩并不容易,但花费却很高:一件乐器要上万元,舞蹈编曲要上万元,做套服装又是上万元,实力一般的学校真的花不起。尤其是乐团的辅导排练,仅靠学校的个别音乐老师根本无法胜任,请外援又需要花钱。有些学校领导不清楚乐队编制的复杂,以为大家吹奏的是一个曲调,“你们都是科班出身,最多两个音乐老师负责还不够吗?”把音乐老师当万金油的现象,笔者曾经撰文《音乐教师有哪些隐性负担?》发表在《音乐周报》,对此不再赘述。这难道不是说不出的痛吗?
我建议,学校音乐教育也要“双减”,减去过多的不必要的展演和比赛,减去过多的课外排节目的时间。让音乐老师回归课堂,把精力用于课堂音乐教学,真正做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
吴洪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