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带着新的思维找出李斯特音乐的精髓,因为他是第一个表达这些新思维的人,并且大胆地把音乐领向未来,正是这一因素把作为作曲家的李斯特提升到了‘伟大’这一档次。”这是二十世纪匈牙利音乐大师巴托克对他的同胞前辈李斯特的评价,作为音乐学家和批评家的巴托克一向以严苛著称,即使在指出李斯特的众多局限之后却依然叹服于他的卓越才华和锐意创造。也许提到李斯特的名字,大部分乐迷的第一印象仍然会是那个“以炫技著称、专写高难度作品”的钢琴王者,而对于在作曲家音乐生涯后半段中占据极大比重的交响音乐写作却认识不足。7月29日,在国家大剧院一年一度的“漫步经典消夏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指挥家张艺与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奉献了一场主题为“李斯特密码”的精彩演出,为乐迷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李斯特艺术魅力的契机。
乐团在音乐会的上半场首先安排了瓦格纳和马勒这两位受李斯特巨大影响作曲家的早期作品,力求为观众提供一个直观可感的历史坐标系,从节目策划角度来看,这样的良苦用心是值得肯定的。瓦格纳完成于1840年的《黎恩济》如今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充满英雄气魄的序曲,张艺与“芭交”的这版演绎无论是开篇弦乐在低音区以凝练温润的音色吟唱出宽广乐句,还是进行曲首次出现时木管声部与三角铁的精妙点缀,都展现出对于德奥浪漫主义音乐诠释传统的高度熟稔。音乐主题的每一次再现,乐团整体音量都有细腻的提升,直至最后火力全开的能量释放,迅速将现场氛围推向火热。
由国家大剧院驻院歌剧演员、男中音歌唱家刘嵩虎担纲独唱的马勒《旅行者之歌》,让观众领略了年仅25岁的作曲家对于德语艺术歌曲传统的继承与创造。细致考究的咬字发音和游刃有余的音域转换展现出歌唱家卓越的艺术修养,“当我的宝贝举行婚礼”乐段中从独自感慨到面对鸟儿倾诉的口吻变化,“我有一把炽热的刀子”中完全不逊于歌剧咏叹调的情绪起伏都在刘嵩虎的歌声中挥洒得淋漓尽致。马勒在这部作品的管弦乐配器中追求的以大编制管弦乐团发出室内乐般的澄澈效果,也在乐团各声部音乐家的默契对话中得到呈现。
音乐会在下半场真正进入了“李斯特时间”,《第四交响诗“奥菲欧”》和《第六交响诗“马捷帕”》这两部基本创作、修订于同一时期的作品展现出的迥异气质和个性,恰恰是李斯特丰沛才思的反映。“奥菲欧”在圆号悠远醇厚的长音中开启,两架竖琴的梦幻拨奏赋予音乐澄澈的色彩,双簧管、英国管依次以甘美的吹奏引领音乐的行进。乐团首席王小毛奉献了精湛的独奏,女高音般华丽甜美的质感宛如一条晶莹纤细的丝带盘旋在乐团的整体音场之上;与前作的深挚舒缓截然相反,“马捷帕”从打击乐器的第一声凌厉齐奏起就确立了极富动感的姿态,弦乐密集音符的快速轮转与定音鼓遥远的隆隆敲击赋予作品高度的戏剧性和紧张感。指挥家张艺以幅度巨大的肢体语言,精确指引着短小的动机高速穿插,乐团的铜管声部随后展示出强大的实力,圆号首席稳定精确的渐弱过渡和小号惊艳的双吐音强奏都确保了作品的听觉冲击力。
如果说两部交响诗所呈现出的配器色彩、和声探索以及李斯特为人称道的“主题变奏式发展”技术,听众尚需具备一定聆听经验才能从中感知,那么为音乐会划上句号的李斯特《升c小调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则完全是一次管弦乐团的集体炫技和潇洒游戏。随着音乐的发展,弹性节奏的幅度逐渐夸张,演奏家们的脸上也洋溢着陶醉的笑容,在默契的眼神交流中达成了完美的配合。曾因在经典动画《猫和老鼠》中巧妙引用而风靡全球、成为一代人童年记忆的音乐作品再一次释放出无需解释的魅力——这可能也正是“漫步经典”的意义所在,让观众在轻松的状态中感知艺术的美好。所谓“李斯特密码”,经过这样的诠释也似乎得到了最完满的解答,在这样一个夏日的夜晚,既听到了音乐艺术以最严肃的态度薪火相传,也感受到了艺术天才和经典杰作最鲜活的生命力,夫复何求?
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