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美育中的“审美饱和”|争鸣
2022-08-15 21: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大体上说,人们的求异心理是产生审美饱和的诱因。如,音乐聆听中没有变化的重复、狂轰滥炸式的简单叠加、保守的审美观念等都容易引起审美饱和。在音乐行为上,对技巧的过度依赖、内容空洞也容易使人疲劳。再者,过于集中于音乐的内容灌输,最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

多年以前,听见音乐美学家宋瑾提及“审美饱和”的概念时,笔者不以为然。审美是生活中最为惬意的事情,观感上所谓饱和是对审美的负面描述。在渴望审美的时代,审美饱和乃是奢侈事,求之不得。事实上,在各种审美理论中也基本上没有这个概念,或者说没有得到重视和深入的论述。时过境迁,如今审美饱和现象似在弥漫,在笔者的美育实践观察中它逐渐成为“反审美”。尤其是在提倡美育的当下,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原理,似乎不能不对其加以重视。美育,应当寻找科学的途径与方法,遵循审美心理的科学规律,避免出现审美饱和等负面影响。

审美饱和,另一种说法是审美疲劳。所谓过犹不及,没有人不明白这一点。之所以人们对此不关心,主要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思维、观念在起作用。审美本身是对生活的美化,是对精神世界的丰富。可以有多寡之别,有趣味之异,有雅俗之辨,哪有饱和、疲劳之说?在审美生活还没有成为人们的文化自觉的时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审美未必都持肯定态度,甚至认为那是一种不适当的奢侈,更是难以用理性审视。所谓玩物丧志,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便是对审美观念的讥讽。在西方,美学作为一种学问来专门研究,也是18世纪以后的事情。人们开始重视感性对生命的积极意义,提倡通过美育塑造人性,建设理想社会。尤其古典艺术(音乐),是在让生活诉诸审美得到社会普遍认知之后,才能体现其价值并形成集体意志的典型。因而,鼓励、倡导审美是单行道,多多益善,“饱和”被误认为一种理想。我们的审美生活一度也是如此,流行音乐的层出不穷、热闹喧嚣,掩盖了审美饱和的存在感。因此,审美饱和无论作为行为现象还是理论观念,都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然而,音乐审美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要让审美行为和审美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势必要对包括审美饱和现象在内的所有过程与环节有基本的认知,方可全面掌握、利用审美的积极价值。只有对审美饱和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审美主客体关系等进行观察分析,才能寻找应对和避免的方法。

广义上说,音乐的学习、表演、创作等皆有审美功能与意义,都存在审美饱和现象,但各自结构不同,纷繁复杂。音乐的审美行为通常狭义上指音乐的聆听体验,以满足精神的愉悦为目的。那么,目的与结果是观察的主要因素,音乐审美饱和表现为目的与结果的协调与冲突。具体表现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不同程度的漠然、无感、反感、厌烦等,甚而从意识上产生排斥、成见。审美教育如果观察到这种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恶果。欣赏音乐,如何会有恶果呢?它是如何产生的?这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关键,涉及到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知识和原理,有着非常复杂的产生机制。因为引起审美饱和主要集中于主体的审美接受上,与接受的方式、方法、内容、环境、时间等结合形成行为模式,并与目的、情感、意志等深度关联。这是审美教育中非常开阔的研究空间,留待专家学者深耕细作。目前迫切的是对此有清晰的概念和敏感,发现问题时有积极干预的自觉性。

大体上说,人们的求异心理是产生饱和的诱因。如音乐聆听中没有变化的重复、狂轰滥炸式的简单叠加、保守的审美观念等都容易引起审美饱和。在音乐行为上,对技巧的过度依赖、内容空洞也容易使人疲劳。再者,过于集中于音乐的内容灌输,最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在审美行为上产生审美饱和,疲惫与萎靡,随着人的审美欲望的消长而自然调节,并无伤大碍。但这是指积极的音乐审美行为中发生的现象。特别是对具有稳定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者而言,这是健康的。但如果是在审美教育上,就必须避免,积极干预。

审美饱和不是审美价值的反面,而是一种正常的审美心理现象。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其存在,就如同细菌对于人体,保持其健康的平衡状态。若处理不当,审美饱和从感性积累到观念,势必逐渐成长为成见,或形成对审美的焦虑,抑制审美欲望,这回对审美心理秩序产生干扰甚至危害。音乐审美本身是无利害的精神活动,有负担的心理活动是违背基本的审美原理的。也就是说,审美饱和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要保持一种合理存在,得到理性的认知和控制。无论是审美内容、形式、手段,还是个体的心理状态,须保持张弛有度和健康的活力。

音乐审美常常被形容为沉醉、痴迷等,是一种审美感觉的修辞,与审美饱和并不冲突。但审美教育中,不宜过于强调极致的审美状态,而应当采取适度的渲染。适度,不是一种简单的观感,或者所谓的中庸之道。做到适度,也不意味着理想。而是一种避免极端的理性思维,以科学的态度去寻求正确的路向。审美使得人类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饱和、疲劳、厌倦同时也在不断挑战人类的平庸和惰性。有了这个意识,对于音乐审美必然多了一份清醒。音乐审美活动还有一定的特殊性,更重于感性层面的观察,人的主观能动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不能就现象作单纯的理论推演。如何避免审美饱和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麦琼/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