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卡无麦克风,“国家队”男声六重唱依然很厉害
2022-08-28 14: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无声卡、无麦克风,只通过一部手机进行直播。自今年5月开始,来自中央歌剧院的游吟诗人男声重唱组通过直播的形式意外火了。目前他们已拥有17万粉丝,直播单场最高观看人数达38万人次,总观看量超过300万。这六位80后、90后组员,希望通过直播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美声、了解重唱,也希望有更多的观众通过喜爱他们走进剧院。游吟诗人男声重唱组队长赵听坚信:“美声是一种唱法,它并没有那么神秘、难懂,是老百姓都能欣赏的艺术形式。”

无心插柳意外走红

游吟诗人男声重唱组2017年成立,由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团长高伟发起,第一代游吟诗人男声重唱组共四位成员。随着工作岗位变动,重唱组的人员也在一直变动,逐渐从四人员扩展为六人。直到马春鹏加入,游吟诗人男声重唱组的成员再次固定下来,成为现在的班底:男高音孙一龙、李金朔、王艺博,男中音赵兴隆、赵听和男低音马春鹏。多年来,中央歌剧院的领导与演出部门给予重唱组很多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并帮助他们拍摄音乐录音带。

今年4月底,北京疫情再次严峻,5月初大量演出延期或取消,原本忙于排练的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也暂停排练和演出。这时六个人想到,不如在五四青年节当天举行一场线上直播,在庆祝青年节的同时,也通过音乐给居家的人们带去美好的音乐体验;而且对声乐演员而言,每天练习必不可少。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他们一拍即合,借用了朋友的琴行作为场地,进行了他们的第一次直播。

“因为是第一次以直播的方式和大家见面,直播前我们像筹备一场音乐会一样,选曲目、排歌单顺序,甚至还有队员准备发言稿。”孙一龙笑道。李金朔就是那位认真准备发言稿的队员,“初代游吟诗人男声重唱组中就有我,因此我也多次参加过重唱组的线下音乐会。以前我们的线下音乐会都是自己又当主持人又演唱,我以为线上音乐会也是如此。现在想来,这样会把直播弄得过于严肃,不接地气。”

第一场直播前,六个人分别让各自的家人、朋友们来捧场。“当时不懂得要和网友互动,我们就是介绍曲目、演唱,很快就把准备的十几首歌曲唱完了。”王艺博说。马春鹏回忆,“我们的第一场直播只有几十个人观看,等到第二次直播时,观看人数也只有三四十人。”随着北京进一步加强社会面疫情防控,六个人没办法凑在一起,于是就各自在家连线直播。不能在同一场地直播,就很难进行重唱,于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各自独唱,然后增加了与观众互动的环节——有喜欢唱歌的观众可以申请和他们连线,现场演唱一首或一段歌曲,他们会给予一些小建议。互动环节的设立,使得很多音乐爱好者关注到他们。他们的直播也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随着疫情的好转,六个人再次聚在一起重唱。马春鹏说:“也就是从我们重新聚在一起直播开始,观看人数一场比一场多,从几百人到几千人,两周后在线观看人数突破了一万人。”直播时,通常由赵听弹吉他为大家伴奏,同时参与演唱。王艺博也曾在直播中展示自己的手风琴演奏。为了能更多地和观众互动,马春鹏担任起“互动主播”,坐在第一排通过看观众的留言在歌曲间隙代观众提问,再由六人共同回答。

直播也要精益求精

游吟诗人男声重唱组的直播,每次时长在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之间,演唱二十到三十首歌,基本接近两场音乐会的时长和曲目量了。他们选择演唱经典的咏叹调、国内外经典的民歌,以及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很多粉丝希望他们能多唱一些新歌,他们也在想办法更新更多曲目。但考虑到版权问题,目前他们演唱的大部分都是中央歌剧院拥有版权的歌曲,以及经典的咏叹调、意大利民歌。

“一般的音乐类网络主播,可能学会一首歌就可以在直播间演唱了。但我们学会一首新歌后还要经过排练,确定达到我们心里的标准后才会演唱。”赵听介绍,“我们是一个重唱组,每首歌都要分声部演唱。因为我们都没学过作曲,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把每个声部确定下来,然后五个人演唱,留一个人来听和声是否和谐。如果不和谐,再重新调整。”方法虽笨拙,却很有效。目前,他们已经积累了三四十首曲目。

“我们也尝试过一次用声卡和麦克风,但声音就‘炸’了。”赵兴隆说,如果使用声卡,就必须有专业的场地、设备甚至人员,目前他们无法实现。他们现在采用无声卡、无麦克风的方式,只用一部手机直播。但仅仅通过一部手机,想要平衡好声音依然是个难题。一般他们会第一排坐两个人,第二排插空坐一个人,最后一排站三个人。手机直接收音,自然是离手机越近声音越大。因此在演唱时,不能完全按照线下演出的音量来演唱,赵兴隆解释道,“那样我们自己在现场听声音是融合的,但观众听到的就不一样了。”通过重看直播录屏,他们之后不断调整演唱时各声部的音量,以达到更好的声音效果。

为了同时出现在手机屏幕的画面中,六个人彼此需挨得很近,互相之间就会有干扰。赵兴隆说,“平时我们在音乐厅里表演是站成一个弧形,互相之间会有一两个身位的距离。音乐厅的声学设计让我们即便站得有距离,依然能清楚地听到队友的声音。但直播时所有人完全贴在一起,我们每个人的音量又很大,很容易被别人干扰,因此需要更强的定力。”“通过这段时间的直播,我们在一起排练、演唱的时间增多了,彼此间的默契也增加了,相信如果再开线下重唱音乐会,效果一定比以前更好。”李金朔道。

让观众了解美声与重唱

作为歌剧演员,平时六位组员的主要工作都是在舞台上演出歌剧。随着疫情的缓解,中央歌剧院的日常演出开始恢复,他们也忙碌了起来。孙一龙表示,“单位有演出时我们就不直播,肯定要保证把最好的精神面貌带给观众。”王艺博也表示,“我们一定是以本职工作为主,也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多直播,多给大家唱唱歌。”

“以前我们对观众不够了解,通过直播才发现,一些观众对于什么是美声、什么是歌剧还是比较陌生。我们通过直播告诉大家,美声是一种唱法,不是一种风格。美声可以唱歌剧,也可以唱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今年,中央歌剧院剧场开幕音乐会后,游吟诗人男声重唱组收到很多观众发来的照片,他们都到新剧场看了这场演出。很多观众通过直播认识了他们六个人,进而对他们从事的工作产生兴趣,愿意买票进入剧院看一场歌剧演出。赵听认为,“如果未来我们举行线下音乐会,观众到现场听就会发现,声音效果远比直播好,那直播平台上的粉丝就会转化成剧场里的观众。他们也能通过自己进入音乐厅欣赏音乐的感受,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走进剧院。无论这些观众是来看我们参与演出的歌剧,还是歌剧院其他的歌剧、演出,甚至是其他剧场的演出,都是对整个行业的促进。”

最近,王艺博跟随中央歌剧院演出队去长春演出,一下飞机在机场就被其他乘客认出来了,“这是我第一次被观众叫出名字,特别意外。那次我们是去参加一场晚会的录制,我想如果未来我们可以去长春开音乐会,一定有看过我们直播的观众愿意走进剧场聆听。”

赵听表示:“我们直播的初心就是想多唱唱歌,让更多人了解美声和重唱。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朋友热爱音乐,走进剧场。”

纪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