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戏中唱”,助推歌剧艺术普及|争鸣
2022-09-12 17:3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洋戏中唱”,想必艺术同行们对这一概念并不陌生。从字面理解,即把国外的歌剧,用我们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演唱。其目的是为了让国人更容易走近歌剧,进而深入了解歌剧,并能从歌剧艺术中获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感受。8月27日、28日,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携手福州海峡交响乐团在福建大剧院再次上演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的经典歌剧《茶花女》,并同步线上直播。据介绍,这是该歌剧中文版继2011、2020年上演后,再次以全新阵容、用“洋戏中唱”的方式让歌剧更贴近大众,让大众走近歌剧。

去年10月第四届中国歌剧节开幕时,笔者曾撰文《歌剧、音乐剧普及应将重心和阵地放在基础教育阶段》,在《音乐周报》争鸣版呼吁艺术、文化、教育等部门以及艺术教育同行们对歌剧、音乐剧普及的问题进行更多关注。这一观点最初来自于笔者对本地域音乐建设的思考。当下中小学生对本地域、自己生长的家乡,以及生活和学习周边的音乐戏曲文化的了解程度严重不足。

造成这种局面长期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在学校的基础教育教学中,教材知识内容的编排多以国家统一课程标准编写,侧重共性知识,而涉及到具体本土音乐、戏剧戏曲等则相对较少;其二,广大艺术教师缺乏大艺术教育观的整体意识,未能自觉地将音乐教育、歌剧音乐剧、戏剧戏曲以及相关姊妹艺术置于全民素养之中思考;其三,社会文化部门未能在艺术普及中勇于担当重任,未将艺术普及常态化。致使诸如京剧进校园、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成为一种走马观花式的流程,真正受益的中小学生十分有限。

笔者以为,国民的整体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真正应从孩子开始,培养他们良好的艺术审美眼界和艺术情怀。每一个事关艺术普及的人,都应该树立艺术危机意识,让孩子们具备存续和传承本地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戏剧戏曲的危机感。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培养国际化的艺术视野,学习那些优秀的艺术,取长补短,来更好地发扬本民族的艺术文化。

为什么说歌剧、音乐剧的普及,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有人会说,歌剧、音乐剧这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孩子们很难理解,是有很高门槛的。的确,此言不差。但笔者想问:对一个孩子来说,哪一种艺术门类在接触时没有门槛呢?我们有没有只因门槛的存在,就逃避了培养他们从孩提时就接触合唱、舞蹈、话剧等艺术形式呢?我们不能单纯因为孩子学龄的问题,阻挡各种艺术形式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所有艺术形态都有其不同的艺术规律,但只要符合孩子们的艺术发展需要,都可以甚至是提前进入他们的艺术视野。真正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不正是我们当下的孩子们吗?

如果说因为西洋歌剧语言的障碍,致使很多观众远离剧院、远离歌剧,那么改变语言表达,以母语演唱,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郑小瑛领衔的“洋戏中唱”这种传播歌剧的方式,恰恰成了歌剧普及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很多年前,笔者也曾和很多人一样对“洋戏中唱”有偏见,站在自己的歌剧情怀里觉得它破坏了歌剧的味道,但如今站在歌剧普及的角度,以及当下我们国家整个歌剧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看,“洋戏中唱”于当下乃至未来都意义深远。

回顾我们国家的民族歌剧发展,经典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对国民艺术的影响力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洋戏中唱”可谓拿来主义与本土认知相结合,为更有力地探索和发展本民族歌剧进行了有效尝试和突破。未来中国歌剧的事业发展需要的是一代又一代真正懂歌剧、爱歌剧的忠实乐迷,需要每一个具有较高艺术修养、有鉴赏力和品位的国民。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艺术需要歌剧这样的综合艺术形式传播于世界,而“洋戏中唱”,是歌剧贴近大众、助推歌剧艺术普及的强有力手段。

王均栋/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