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杭州的小提琴老师俞倩如为她的学生们举行了一次连续三天的集训。与平时小提琴集体课8到10人的小班课不同,这一次是40位小朋友同时学习。虽然人数增加了,但集训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回到家后练琴更加认真了。
40人一起怎么学
此次集训的40位学生年龄在7岁到10岁之间,学习小提琴一年到三年不等。集训首日,学生们在俞倩如的引导下,重新认识了手中的小提琴。俞倩如介绍,“平时在集体课中,老师只是和学生说,胳膊‘掉’下来了。学生知道要抬高手臂,但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动作是不标准的。大课以集体演奏为目的,有些琐碎却重要的地方限于时间很难一个一个去讲细致,但这些问题又很重要。因此,通过集训,把细节问题重新做一次梳理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在互动游戏环节,学生们两人一组,互相观察对方的姿势,互相纠正动作。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得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演奏者“足、腿、腰、颈、头”和“指、腕、肘、臂、肩”各个关节正确的活动、连接方式,以及它们在演奏中是如何协调运作的。同时,学生们还学习了如何通过演奏前的热身和演奏间隙休息,缓解长时间练习所产生的肌肉紧张、疲劳。音乐游戏的设置,让孩子们发现“原来小提琴课可以这样学”,“原来平时的练习还可以包含这些内容”,“原来和小伙伴一起学琴是这么开心”。与平时严肃认真的基本功训练相比,集训更加注重孩子们的情感和体验,因此可以让他们更加关注技术以外音乐学习的其他重要部分,比如倾听、表达和感受。
集训第二天主要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聆听能力。平时拉琴时,老师常常会指出学生演奏的某些声音“是不好听的声音”。而俞倩如此时告诉学生们,这些声音只是不适合出现在古典音乐的演奏中,演奏现代作品时是会用到小提琴的特殊音色的,不要觉得“拉大锯”的声音就是不美、不对的。在小游戏环节,孩子们通过模仿动物的情绪解放天性、增加表演能力,进而了解了音乐的终极目的之一就是表达情感,需要在平时的演奏中多注入情绪和表达。同时,游戏环节还引导学生们将对日常细腻声音的捕捉,延伸到对演奏音色的判断。学生们还一起观看了厦门六中合唱团和广东弦乐协会优秀学员等国内比较高水平的演奏演唱视频;集体欣赏了音乐家帕尔曼、马友友等人的纪录片,了解大师眼中的音乐是怎么样的,进一步去思考自己到底在学什么、做什么。“大家一起看视频,有种过去一起看露天电影的感觉,学生们看得都很认真。集训后,很多小朋友都来找老师要片源,想要回家和爸爸妈妈再一起看一遍。”俞倩如说。
第三天的活动从一起静静聆听“杭州夏天的声音”开始。生活在城市里的小朋友对来自山野田间的大自然声音都十分感兴趣。之后在判断“声音”和“音乐”的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游戏的方式一起复习了音高、节奏型等重要而基础的概念,并且一起演奏了李叔同的《送别》作为合奏小体验。为了向学生和家长展示视奏新作品的方法,俞倩如特意没有提前下发乐谱,方便发现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视奏新作品时遇到的问题。“虽然他们都知道拿到一个新谱子要先读谱、视唱,再上手演奏。但有些学生比较急,拿到乐谱直接就拉,演奏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在一个集体中,当这样急性子的学生看到周围其他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读谱、唱谱,再上手演奏,然后把一首新曲子演奏得很棒,自己也会意识到不能着急,不能跳过重要的读谱过程。”
燃起学生心中的“小火苗”
对40个学生同时进行集训,俞倩如也是第一次,“有一位老师帮我维持教学秩序、拍摄,但教学就只有我一个人。”起初,她设想愿意参加学生大概能有20人,没想到家长和学生都很积极,“虽然人数比较多,但学生们在平时的集体课中已经熟悉了集体课如何上,因此整体表现得都非常好。”
俞倩如表示,此次集训时间选在9月1日开学之前,算是开学前的“收心”活动,让散漫了一个暑假的孩子们提前通过集体活动恢复集体性、纪律性。“小提琴是一件比较难的乐器,随着学习进度的推进,难度逐渐增加,千百次的练习会让学生慢慢觉得练琴是枯燥的事情。尤其是在同一个集体课中,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学起来就比较快,一些学得慢的学生就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我希望通过短短的三天集训,为学生在心理上进行一次‘找平’,让每一个人能够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
为了让学生们更有参与感,俞倩如在三天集训期间设计了不同的座位图:第一天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圆圈或两两面对面,第二天围成一个方框,第三天分成两排。通过队形、座位的改变,给学生持续带来新鲜感。与一对一的课程相比,集体课除了要把已经设计好的知识点和环节展示出来完成,更重要的是要“活”。“有点像脱口秀和相声的现场互动环节,需要根据孩子们现场的反应和反馈,做出下一步的判断。”俞倩如说,敏锐地观察到现场每一位孩子的感受和反应,无论是帮助胆怯者鼓起勇气和大家互动,还是引导活跃者安静下来融入团队,对课程的完成度都至关重要。
这次的实践活动结束后,俞倩如收到了来自家长和学生们的积极反馈。孩子们最直接的表达就是“还想再来”。一位家长说,“平时练十分钟恨不得休息二十分钟”,但集训后的一周里,这种情况没有再出现。
小提琴集体课可行吗
俞倩如对小提琴集体课的探索,源于多年前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的一段对话。“一天,群里一位老师抛出一个话题,‘大家怎么看待集体课?’一位学生家长说,‘我认为集体课就是骗钱的。什么都学不到。’”俞倩如没有在群里和大家争论,但她在内心深处认为,集体课是可行的,于是开始尝试开设小提琴集体课。
相比钢琴等独奏乐器,弦乐器很适合以合奏、齐奏的形式来进行训练。国内外对弦乐器集体课的教学研讨一直都没有停止,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成果和教学流派。俞倩如表示,从效果上来看,无论对学生接下来融入弦乐团的排练,还是他们自己个别演奏的思考,集体课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相比一对一教学,集体课中学生可以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以集体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些都是个别课无法替代的优势。“集体课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学会融入集体、考虑他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所有人团结一致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建立合奏意识。”
“集体课在小提琴启蒙教学中是完全可以走得通的一条路。”对于小提琴集体课,俞倩如越来越有信心,“我认为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注重教学细节。在科学的方法下,孩子们都能掌握好一样乐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音乐。”
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