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环保理念融入歌剧创作,古典音乐开创环保新方向
2022-09-18 19: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如今全球各行各业都愈加关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古典乐界在环保道路上或许不算广义上的先锋,但也已然开创了自身的新方向。近年来,多个世界知名音乐节、剧院以及艺术家从音乐作品制作,到团体或个体的出行碳足迹,对古典音乐生产各环节予以全方位的环保性改善,用种种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呼吁人们关注可持续发展。

音乐节运行切入环保行动

8月28日,英国格林德伯恩音乐节落下帷幕。在众多演出作品中,埃塞尔·史密斯歌剧《救援队》(The Wreckers)复排版作为零碳生产作品成为本届音乐节中的焦点。这一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歌剧制作是主办方大力开发的“剧院减排教科书”的其中一部分,其创作过程也为环保的歌剧舞台生产开发了新的思路。

在这个演出季,格林德伯恩音乐节要求节目单中的一半作品达到可持续生产基线标准,而《救援队》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该版歌剧的艺术总监梅利·史蒂尔与整个创作团队设计并实施了在歌剧各个环节的环保方案。《救援队》的场景设定为偏远的康沃尔渔村,制作团队结合构景需求,与环保志愿者协作打捞海岸上的废弃物与漂浮物用作歌剧布景,并在慈善商店购买服装。这些行动卓有成效——歌剧布景使用的木材有28%来自回收资源;钢材中的50%被回收至音乐节仓库供日后使用;所有布料均为天然染料上色;出现的道具有92%是来自回收物品,且演出结束后仅有3%无法被重复使用。

除了改进舞美用材,音乐节主办方还在观众的用餐与交通方面作出了努力。他们让旗下一家餐厅提供素食为主的菜单,以减少肉类菜单的碳排放,并用天然泉水代替瓶装水。同时主办方鼓励观众使用环保交通工具,并提供长途汽车服务。考虑到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今年音乐节期间主办方又增设了充电装置。

建筑运营的碳排放管理也是格林德伯恩的关注焦点。早在2012年,格林德伯恩音乐节便在其歌剧院附近的山上安装了风力涡轮机,减少电费的同时使碳排放量减半,并满足了105%的电力需求。今后他们还将在财务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寻找可再生热源满足供暖需求。今年音乐节在每吨净运营排放量上额外投入25英镑,用于落实2023年的新减排措施。

从以上种种举措可见格林德伯恩音乐节对环保事业的热情与决心。他们开发出的“剧院减排教科书”或许无法适用于世界上数量众多、情况各异的音乐组织,但其行动值得相关领域从业者关注与借鉴。

控制乐团巡演碳排放

大众或许对专业交响乐团跨城市甚至跨国的巡演屡见不鲜,但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这不一定值得推崇。由于航空旅行会制造大量温室气体,古典音乐活动中的巡演成为制造碳足迹的大户。根据英国《卫报》数据,多伦多到纽约的往返航班上,每位乘客会产生166公斤的二氧化碳,乘以一个45人管弦乐队就是7470公斤二氧化碳,相当于1.6辆私家车驾驶一整年。

这让环保主义者不禁提出疑问:高水平乐团去到缺乏艺术服务的地区值得褒扬,但前往其他拥有类似(甚至更高)水平管弦乐队的城市巡回演出是必要的吗?乐团很难证明自己飞过半个地球,将几乎相同的产品带到一个已经饱和的市场是合理的。特别在流媒体时代,通过实际聆听来验证乐团水准已经不再是必选项。

有许多乐团推崇乘坐公共汽车或火车去相近的区域巡演,此举虽然往往是出于节省成本,但实质上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环保举措。

乐团赞助遭遇环保质疑

在门票销售仅占收入一部分的融资环境中,音乐组织迫切需要慈善组织和企业的捐赠。但这同时也意味着赞助者会在艺术和舆论上或多或少地影响音乐组织的运行,也因此带来争议。这一问题在环保方面也有所表现:英国艺术消费者中的环保人士提出,石油和天然气等高污染企业是在通过赞助艺术来树立他们的形象,分散人们对其业务实质的注意力。

2019年,英国石油公司对伦敦皇家歌剧院的赞助遭到了环保人士的抗议,他们聚集在英国石油公司赞助的免费露天歌剧放映地点,向观众挥舞标语“地球死去便不再有剧院”。致力于让剧院停止接收此类赞助的作曲家克里斯·加勒德表示:“在我们需要摆脱化石燃料的时候,伦敦皇家歌剧院与一家石油公司续约到2023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

随着环境污染影响日益扩大,音乐组织今后可能需要更多地在资金与名声间作出抉择。好在音乐行业从不缺乏适应力和生命力,或许可以从中找到平衡。

个体音乐家为环保献力

与音乐组织相比,个体音乐家能够更加自由地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摩尔多瓦小提琴家帕特里夏·科帕钦斯卡娅就通过拉宽自己的日程以便尽可能乘火车旅行,她还演出了以气候危机为题材的新作品,并将所有收益捐赠给环保项目。加拿大民谣乐队Good Lovelies则选择另一类环保举措,承诺在巡演期间每售出一张专辑便种下两棵树。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卢多维科·埃诺迪与绿色组织合作,在北极融化的冰川前表演,呼吁人们关注气候变化。

作曲家们也在不断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融入创作之中。华裔作曲家梁雷凭借作品《千山万水》获得2020年格文美尔大奖,该作品旨在表现气候变化导致文化和精神层面景观的丧失,以及传达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意愿。而作为观众,同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参与环保行动,如支持那些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乐团及剧院,关注环保类艺术策划,观演时选择电子票据,出行观演采用公共交通,等等。

陈远馨/编译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