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落幕,独家对话钢琴季军韦子健
2022-11-05 15: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本届钢琴比赛冠亚季军,右一为韦子健

当地时间11月3日晚,第76届日内瓦国际音乐(钢琴)比赛在瑞士日内瓦落下帷幕,四名决赛选手与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一同演出了协奏曲。最终,来自加拿大的17岁华裔青年钢琴家凯文·陈(Kevin Chen)获得一等奖,俄罗斯钢琴家的谢尔盖·别利亚夫斯基(Sergey Belyavsky)获二等奖,中国青年钢琴家韦子健与来自日本的五十嵐薫子并列获得三等奖。韦子健本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韦丹文。此前,他曾入围2021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正赛、2022年第十二届都柏林国际钢琴比赛半决赛等多个国际比赛正赛。

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创始于1939年,是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WFIMC)创始成员,与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伊丽莎白女王音乐比赛、德国ARD音乐比赛并称全球四大综合音乐大赛。该赛事项目多达26个,包括独奏(小提琴、钢琴、大提琴、小号、吉他等),独唱(歌剧、艺术歌曲等),重奏重唱,打击乐,指挥等,每年举办其中几项。1958年,中国钢琴家顾圣婴曾获该赛事钢琴比赛二等奖,该届无一等奖。2008年,钢琴家郝端端获比赛第二名,该届亦无一等奖。

:子健你好,之前在中央音乐学院听过你很多优秀的音乐会,首先祝贺你取得好成绩!能否谈谈这次比赛的准备过程?

韦子健(以下简称韦):我是3月报名比赛的。之前曾关注上一届日内瓦比赛的大提琴比赛,听完感觉规格非常高,比赛遴选出的选手质量能与柴科夫斯基或者是伊丽莎白大赛相媲美。4月10日,第76届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公布了钢琴组别名单,40位选手进入今年正赛。第一轮比赛9月以线上形式举行,初赛很严苛,要求开一场40分钟的音乐会并寄去录像,40人进8人(最终9人晋级)。曲目我选择了组委会指定范围内的现代派作品威廉姆·布莱克的《闪电》等。一开始没有抱太大希望,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准备,享受过程就好了。半决赛和决赛在瑞士日内瓦现场举行,其中半决赛分独奏和室内乐两场演出,并需要提交一份自己对于未来音乐发展的规划与兴趣点。决赛是与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合作协奏曲。

问:看了你的复赛录像,感觉你在技巧和音乐上比一年前又成熟了很多,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处理得尤为令我感动,能不能谈一谈第二轮比赛的选曲和处理?另外,原定曲目中的勃拉姆斯《两首狂想曲》好像没有听到,是什么原因?

韦:先说勃拉姆斯,那是因为评委最后觉得曲目整体比较长,就决定去掉这个作品。曲目各个时期我都选择了一些,从海顿的《第46奏鸣曲》(Hob.XVI:31)到李斯特的《唐·乔瓦尼与费加罗主题变奏曲》(S. 697),再到美国作曲家巴伯的《远行》(Excursions Op.20)。拉赫玛尼诺夫是我最钟爱的作曲家之一,从音乐气质上,他的音乐孤独而高贵;在演奏风格上,我个人的演奏声音偏厚重、温暖一些,可能比较适合弹一些俄罗斯作品。

问:“老拉”这部作品有1913和1931年两个版本,你是如何选择的?

韦:是的,我选择的是第一版,这个版本的结构比第二版要庞大一点。第二版许多双音或单音的织体在第一版很多是和弦式的,我觉得第一版更加抑郁与忧伤的色彩似乎代表了作曲家原初的内心与个性。我最喜欢作品的第二乐章,主题一出来就已经感到了音乐的凄美——音区由低向高,演奏时会感觉音乐从脚底直涌到你心里去。主题发展了三次,最后回归于黑暗中。这个乐章的展开部有着浓郁的俄罗斯式和声,悲壮凄凉的情绪催人泪下。第二版很多地方删掉的幽暗的情绪,在第一版中能够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部作品和作曲家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及《第二交响曲》都很像,最后是辉煌的大调,如同黑暗中突然间拨云见日,阳光照射了进来一扫阴霾。

:这次第二轮有室内乐的比赛环节,跟大提琴、声乐合作。你在学校没少弹伴奏,从管弦系到指挥系,甚至还有外国演奏家请你出国弹伴奏,是名副其实的“活儿王”。能不能谈谈这一轮中室内乐比赛的感受?

韦:确实,弹大量伴奏既让我结识了很多重要的伙伴,也培养了我比较敏感的合作意识。这次大提琴合作的曲目范围是贝多芬的五首《大提琴奏鸣曲》,我在大学弹了数不胜数的大提琴伴奏,这五首每一首都弹过多次,最后选择了第二首。声乐则是从声乐套曲中选择,我选了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像黑夜一样的白天》。我的室内乐搭档都很强,大提琴是17岁就代替马友友演出走红的苏黎世音乐学院的教授,另一位大提琴家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在上大学时,我和中央音乐学院的施佳佳老师学习室内乐的经历也对我帮助很大。对我来说,弹室内乐更加自然一点的原因是我和独奏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像交流。而既然是对话,那么音乐的“语义”就一定要清晰。例如有的乐句是疑问句的表情,有的乐句是排比句的感觉,我们只有一个小时的排练时间,音乐上必须第一次就要有明确的表达,这样在舞台上才能更加自然。

问:凌晨起来看决赛,看完觉得不枉熬夜,你演奏的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很精彩。谈谈决赛的情况吧。

韦:决赛曲目单中没有最适合我的拉赫玛尼诺夫协奏曲,而李斯特宏伟而富有气势的音乐风格我也十分喜欢。我小时侯曾经弹过这部作品,另一个原因是这部作品是我的老师韦丹文的保留曲目,他演出过多次,我在演出双钢琴版本时给他弹过第二钢琴的部分,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部作品虽然不到20分钟,但四个乐章都各具特色:一乐章有气场、有气势,钢琴进来如同君临天下,第二乐章有着非常细腻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这个乐章甚至很多地方很像贝多芬。这部作品第二乐章中管弦乐队有很多器乐独奏,我就特别享受与乐团不同声部对话、合作的感觉,我能感到我们都很信任彼此的音乐处理。

问:这次比赛举办的条件如何?

韦:这次比赛之行是愉快甚至轻松的,瑞士这个国家的生活十分悠闲,我们的日程并不十分紧凑,有时甚至让我觉得这不是来比赛而是来开音乐会的。演奏过程中,一开始还有些紧张,而这种紧张很快就随着适应消散了。除了刚才提到的室内乐搭档,这次协奏的罗曼德管弦乐团也是世界级的,和他们合作起来十分愉快!波兰女指挥家马泽娜·狄亚坤(Maržena Diakun)也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新秀。比赛很公正,无论是选曲还是评选,都没有像有些比赛一样因国际形势出现什么不妥的地方。

问:你如何看待决赛其他几位选手的发挥?

韦:日本选手我没有听到。俄罗斯选手谢尔盖·别利亚夫斯基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弹得很有魅力,和声色彩变化多端。17岁的凯文·陈相比来说是绝对的潜力股。半决赛很多人都十分看好的一位16岁的俄罗斯选手弗塞沃洛德·扎维多夫(Vsevolod Zavidov)没有入围决赛,很多人表示有些遗憾。

问:这次比赛前有找韦丹文老师上课吗?

韦:有的,我比赛前找韦老师听了我这次要演奏的曲目,到了日内瓦以后每天都给他发录像。韦老师工作很忙,但每次都给我回60多条60秒的语音,我十分感动。教学中他对细节的把控和结构的处理都非常独到,但是当我们即将参加比赛或是上台时,他又会让我们忘记这所有的设计,并告诉我们,“音乐最后表达的是你的内心,你要真诚地把情感流露在你的指尖上。”

问:获奖之后,你未来有什么打算吗?

韦:这次复赛需要递交一份文书阐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评委也会根据文书与现场的自我介绍打分,我写的是想要更多地推广中国钢琴作品。获奖后,比赛主办方也会给我们一些演出合约。眼下我可能要去法国,参加入围正赛的玛格丽特·隆国际钢琴比赛。

张听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