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语言演绎唐诗,沈洋这场艺术歌曲音乐会9成作品为中国首演
2022-11-12 20:26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钢琴家张奕明、低男中音沈洋、演员王耀庆谢幕

一场名为“玉亦万重——歌中的唐诗之路”的音乐会不久前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举行,低男中音沈洋、钢琴家张奕明、演员王耀庆共同呈现了22首不同时期、不同国籍作曲家为唐诗谱写的艺术歌曲。这些歌曲,是沈洋历经十年收集、提炼、精选出来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从未在国内上演过。

关注音乐背后文化内涵

很多人提到古典音乐,会觉得它高雅、优美。但在歌唱家沈洋看来,古典音乐是非常贴近内心的一种表达方式,很多作品尤其是中国近代、当代作品,都深受时代、国运的影响,是在民族存亡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是人民最朴素的心愿,它与美、高雅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强。因此,沈洋认为理解任何音乐作品都离不开它所属的时代背景,“一首歌曲或是一场音乐会,带给观众的也不仅仅是欣赏美妙的音乐,要站在时代背景下去理解它们,要有对音乐背后的思考。”

带着这样的思考,过去十年,沈洋一直重视对作品背后意义的探寻。工作、演出中,他默默寻找外国作曲家谱写的中国故事,陆续搜集到超过500首作品,包括歌剧、交响乐、钢琴曲、艺术歌曲等。逐渐地他发现,“外国作曲家的中国题材作品在国内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歌剧《图兰朵》,作品上演率很高。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中国题材的作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发现和聆听,去探寻这些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整理这些收集来的作品时,沈洋发现不仅国人对唐诗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很多外国作曲家同样为唐诗着迷。尤其是19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开始重视翻译和研究中国古诗词,成为当时的“中国文化热”焦点,也让当时很多西方作曲家从中找到了创作灵感。“现在我们常说文化自信,其实中国文化的魅力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影响也比我们所知道的要更深远。”沈洋想到可以在一场音乐会中集中展示以唐诗为灵感创作的艺术歌曲,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场特别的音乐会。

近九成作品中国首唱

“玉亦万重——歌中的唐诗之路”音乐会上,沈洋以汉语、英语、德语、法语、瑞典语、捷克语、俄语七种语言带来22首他精选出来的作品,其中最早的作品创作于一百多年前,最新的一首创作于今年。

瑞典作曲家埃米尔·冯·舍格伦(1891年逝世)、英国作曲家西里尔·斯科特(1879—1970)以及中国作曲家叶小钢,都曾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谱曲。沈洋在音乐会上分别用德语、英语、汉语三种语言演唱,通过对比能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对一首唐诗截然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捷克作曲家帕维尔·哈斯根据张九龄《望月怀远》创作了一首艺术歌曲。沈洋说,这是这位犹太作曲家生命中最后的绝唱,“在写完这首作品几个月后,他就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里被杀害。”作为帕维尔·哈斯生命中最后的作品,他从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感受着思乡之情,作品中流露出他对生命的渴望。“这份情感也许远超于我们对于《望月怀远》的理解。”沈洋道。

作品《山石》是美国作曲家尼科洛·安森(中文名刘家承)今年创作的。尼科洛·安森是天津茱莉亚学院的老师,得知沈洋在筹备这样一场音乐会后,表示自己也很喜欢唐诗,愿意专门为沈洋写一首新作品。尼科洛·安森选了一首他喜爱的唐诗——韩愈的《山石》,以其为灵感用三天的时间完成了这首艺术歌曲。沈洋不仅对《山石》的音乐气质给予很高的评价,更让他感慨的是,作品背后是一种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这片土地上,他们来到中国工作,在这里教书育人,说一口流利的中文。通过在中国工作,他们对中文书籍感兴趣,对唐诗感兴趣,现在愿意创作和中国相关的作品,这就是中国文化价值的体现。”

沈洋表示,整场音乐会中除了黎英海作曲的《枫桥夜泊》、罗忠镕的《江南春》、叶小钢的《春日醉起言志》外,其他19首外国作曲家的作品应该都是中国首演。多年来致力于中国钢琴作品研究和演奏的张奕明受沈洋邀请担任钢琴伴奏,他表示,其中九成作品都没听过。沈洋还邀请了他的好友、演员王耀庆在音乐会上以一个讲述者的角色,为观众介绍每一首作品,还自己用中古汉语朗诵了《白玉诗书》《春望》《琵琶行》等诗篇。

注重文化的外向力

有人质疑外国人是否能理解唐诗的文字内涵和表达的意境。在沈洋看来,无论这些外国作曲家对唐诗的理解如何,是否深入,都是有意义的。“马勒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难道我们要质疑马勒不懂唐诗吗?”沈洋甚至进一步追问,“难道我们就一定懂李白、杜甫?唐音发音和现代汉语发音完全不同,要是此刻李白站在我们面前吟诵起他的诗歌,可能我们听都听不懂。我们敢说自己的理解就和唐朝人的理解是一样的吗?我们的理解就一定是对的吗?”三连问后沈洋解释道,千年之间,中华文化无论是文字、发音、词语意向、思想深度、哲学思想等方面都变化巨大。文化是源远流长、不断转变的过程,因此没有所谓的对错,今天的中国人可以对唐诗有自己的理解,一百多年前的西方作曲家、现在或者未来的西方作曲家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沈洋始终认为,唐诗所产生的文化意义远超过它们作为诗歌本身的意义。一首诗歌,能够跨越时间、空间,与后世不断产生联系,它的广泛影响力不容小觑,“我们在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外向力。我们能穿源于美国西部牛仔的牛仔裤,当然外国人也可以欣赏我们的诗歌。”他举例,中国的民乐团到国外巡演只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如果有一天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外国人组成中国民乐团,才是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此次音乐会也是他过往十年积累后走出的第一步,未来他还会举行其他形式的音乐会,“外国作曲家创作的和中国相关的交响乐或器乐作品,都可以在音乐会上集中展示。”哪怕其中没有声乐部分,沈洋依然希望能把自己收集到的作品带给国内观众。

据悉,“玉亦万重——歌中的唐诗之路”音乐会还将于明年1月开启英国巡演。

纪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