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钢琴家邹翔独奏专辑《咏竹》由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NCPA CLASSICS)发行,收录陈怡、周龙、叶小钢、盛宗亮、高平等五位中国当代作曲家的新作和力作。“这张专辑是我与中国当代钢琴音乐相伴相随的映射。这些作品是表达个体、文化和时代的鲜活声音。”邹翔说。
收录作品皆为钢琴家委约和首演
邹翔出生于湖南,4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举办首次个人独奏会。2003年,23岁的他成为加拿大赫奈斯(Honens)国际钢琴比赛最年轻金奖得主,并开启职业演奏生涯。钢琴独奏曲《纳木错》由叶小钢创作,是邹翔委约的第一首作品,于2006年3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威尔独奏厅世界首演。纳木错是青藏高原海拔五千米以上的内陆湖,四周是高耸和终年不化的雪山。叶小钢曾于2001年亲抵这神秘的湖泊之畔,因其静谧幽远而深受触动。音乐展露了作曲家具有个人风格的抒情色彩。
近年来,《纳木错》已成为钢琴家在比赛和音乐会中的常演曲目。“好的作品应该不断出现新的演奏版本,作品被演奏多了,就可以在表演层面进行更多讨论。”邹翔认为,委约是演奏家对作品的承诺,这包括重要场合的世界首演、持续的舞台公演、专辑录制、乐谱编注、学术论文等。历史上,表演与创作从来紧密依存和相互成就。
《纳木错》收录于邹翔新专辑《咏竹》中。此外,专辑还收录陈怡《咏竹》、周龙《敦煌幻想》、盛宗亮《我的旁歌》以及高平《钢琴奏鸣曲“浮影”》。五首作品均由邹翔委约和首演,其中《咏竹》《敦煌幻想》《钢琴奏鸣曲“浮影”》是世界首次录音。“专辑似乎比音乐会承载得更多,是表演的最高标准。从委约创作到练琴公演,再到录音制作,我全程参与,这些延伸性工作无形中提升了我对于作曲家和作品的认知。”邹翔在专辑中诠释艺术上的原创性和当代感。原创性指作曲家具有独立的个体表达,是不拘泥于“形”的中国元素。当代感指作品与时间、空间的碰撞和跨越,是难以描述的直觉和品味。
专辑同名作品《咏竹》由陈怡创作于2019年,将江南丝竹《八板》音调素材加以变形,形成具有即兴性质的主题形象,并展开同一主题材料的几次变奏。乐曲最后一长段快速连绵不断而极度均匀的双手演奏,模仿了丝竹乐合奏中的昆笛演奏手法。音乐轻盈流畅、晶莹剔透、圆润通顺、一气呵成。作曲家在乐谱扉页上写道:“我通过音乐与邹翔分享对于竹子清高和坚韧的文人气质的崇敬之情。”“这句话温润如玉、掷地有声,让前辈与晚辈之间有了一层精神纽带。”邹翔认为,文人气质是《孟子》所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是魏晋时期的风骨,也是历史中不断激荡的士大夫精神。《咏竹》是对于传统的致敬,也是关乎时代的呼唤。2020年10月,他在国家大剧院完成该作品的世界首演。
深层理解手与键盘的关系
20世纪以来,钢琴作品的创作与表演逐渐分离。而专辑中三位作曲家——叶小钢、盛宗亮和高平都有着不俗的钢琴演奏背景。在集创作与演奏于一身的理念上,叶小钢继承前辈杜鸣心的钢琴热情,盛宗亮深受恩师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的熏陶,高平则受到导师莱夫斯基(Frederic Rzewski)的影响。“他们对于钢琴的热爱和了解,自然渗透进了作品的肌理。作曲家喜欢演奏钢琴,才会有创作愿望和手段。”邹翔认为,钢琴作品需要展现作曲家对手与键盘关系的深层理解。
其中,盛宗亮的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和声乐作品一直被广泛上演,作为指挥家和钢琴家,盛宗亮也常与众多国际音乐团体合作。他的作品《我的旁歌》由四首作品组成,展示了音乐表现和技巧难度上的雄心。作品调性运用大胆,比如第三首快速而“别扭”的人工调式音阶跑动令演奏者瑟瑟发抖。而第四首寄托了作曲家对逝去慈母的深切念想。“我由衷喜欢挽歌般的第四首终曲,既有入世的痛彻心扉,也有出世的宇宙感。它运用帕萨卡利亚技法对吟唱式主题进行循环发展,犹如诵经。全曲调性现代而细腻,并不断升华。”2015年6月,邹翔在中山公园音乐堂完成该作品的中国首演。
高平的《钢琴奏鸣曲“浮影”》创作于2015年初,整部作品充满灵动、变换不止的感觉和情绪。“钢琴的声响常常给我一种阴翳感。这会不会和它非个性化的素色质地有关,我自己并不太清楚。我想象这些乐章是投射在阴翳中的光影,是光和影的戏剧。”高平半开玩笑地说,因为是邹翔弹,所以这首作品要写得难些。作品第一乐章是悠远飘忽的,有些极轻盈、稍纵即逝的乐思和幻想;第二乐章色调暗下来,被沉郁的哀歌气氛所笼罩;第三乐章是急板,炫彩般闪耀而过,前两乐章的某些旋律在奔腾的音群中浮现又沉没。2016年5月,邹翔在北京现代音乐节上完成作品的世界首演。他觉得《钢琴奏鸣曲“浮影”》是关于艺术和现实的象征性表达,光影是扑朔迷离的自然现象,也暗示转瞬即逝的思绪和情感,相比西方音乐的情感逻辑,这更具有不可确定性意味的东方美学。
以中国文化视角进行创作
20世纪初,中国作曲家开始为钢琴创作,并一直探寻既有文化辨识度又能与世界共通的音乐语汇和审美。专辑中的五位当代作曲家便是以中国文化意境的视角进行创作的,呈现出独立的艺术性情、风貌和视野。比如,周龙的音乐汇集了东方和西方的审美观念和音乐元素。
2017年秋,周龙受邹翔委约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敦煌幻想》于2018年2月在首届中国(三亚)国际钢琴音乐周开幕式首演。作品紧凑的结构、节制的素材、有力的节奏、别致的音响,发展了作曲家在《五魁》和钢琴协奏曲《态势》中的创作理念。《敦煌幻想》是作曲家受到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启发而作,从神秘的慢板开始,最低音区击鼓式的节奏音型营造出开阔的空间和石窟的回声……音色变幻莫测,时而如开阔震撼的打击乐,时而如急切细腻的琵琶,时而如古朴直白的吟唱,石窟壁画的人物和舞蹈场景仿佛醒了过来。
“作品大胆‘异化’钢琴的音色介质,制造出震撼的打击乐、细腻的琵琶声、朴实的吟唱等。这首作品的风格难以用传统或主流来定义,同时又避免了概念化的先锋主义。”邹翔说,自中国作曲家开始为钢琴创作时,西方音乐的共性实践已然动摇。20世纪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概念正在淡化,更无法标签为当代音乐。21世纪已悄然走过五分之一,而当代音乐仍然没有确切定义。也许,当代音乐的属性就是共性特征的规避和价值追求的不确定性。
与五位作曲家探讨作品时,邹翔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真诚、敏锐和热爱,以及迥然不同的艺术个性和工作方式,并在作品中映射出来,比如,陈怡的本真、周龙的雄浑、叶小钢的优雅、盛宗亮的深切、高平的灵动。邹翔说,也许有当代作曲家对写钢琴独奏曲犹豫不决,觉得很难突破。其实,好作品、好听的作品、好弹的作品是创作不完的。中国已形成高水准的钢琴家群体,应该激励更多具有规模和高度的创作。
卢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