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音乐,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歌唱、演奏等,因此许多家长急于将孩子送到钢琴老师、小提琴老师和声乐老师那里,为的是学成一门技艺,能演奏(演唱)几首曲子(歌曲),为了学音乐,学会了音乐。至于学成什么样、学习的方法途径,以及相互间的联系如何,常常是糊里糊涂的。也有不少家长生出这样的困惑:如果孩子不去习琴(乐器)、不去唱歌,是不是就没有其他途径学音乐了?很傻的问题,可就是困惑了很多人。他们确实没有想到过——学习音乐始于聆听,而聆听也是需要学习的。
为什么说学习音乐应当从聆听开始呢?
首先,音乐既然是声音的艺术,便是为听觉所接受、欣赏的。聆听当然是音乐的接受方式,也是音乐的终极意义。无论是演奏(唱)音乐,还是创作音乐,都伴随着聆听,不能离开聆听,而且聆听是音乐学习的开始。有经验的、优秀的老师无不在学习的伊始便让学生建立起音乐的声音概念,唯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起点。常言道,“正确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除了不同专业方向技术上的“独门秘籍”,认真聆听是所有习乐正确开始的基本保证。
其次,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总是需要模仿的,所有的技艺学习都离不开对“榜样”的模仿。这当然包括对导师的模仿,对优秀演奏(唱)前辈和同辈的模仿。学习音乐,模仿的不仅是技术方法,更在于试图去求得某种结果。因此在模仿技法的同时,一定会指向声音艺术效果的学习思维。自觉、认真的学生往往在仔细的聆听和对比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感悟其中的奥秘,这即所谓悟性。由此培养起一种真正的艺术学习能力,尤其是感知力。
再次,只有聆听才能建立对音乐的态度。积极的、排除干扰的对音乐的投入,是一种需要训练的专注力。而专注力更重要的作用,是对学习行为的反刍与反思。这种能力并非可有可无,但在专业音乐学习中人们常常为了技术训练,忽略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此外,专业的音乐学习中,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的主动性,一定是由兴趣牵引。那么兴趣的激发机制是什么呢?
正确的聆听,可以刺激身体内的自我激励机制(Self Motivation)。音乐的特殊性在于声音本身的艺术性具有天然的魅力,只有通过聆听和为了聆听的创造才能不断地确认,确立真正的“音乐的乐趣”。显而易见,音乐的动听是第一位,而且是持久的。其他的技艺要义必须围绕聆听的可能性进行,诸如故事、炫技、出圈、耍帅之类的需求均在其次。到了比较高阶的学习阶段,如果要掌握某一种风格的音乐,聆听上更是需要下功夫才能达到目的。譬如,对莫扎特风格(Mozart Style)的掌握,就必须大量积累对莫扎特各种类型音乐的聆听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莫扎特音乐语言的独特性体认和表达。没有清晰的坐标参考,靠一己的摸索,道路无疑艰难而漫长。如今是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每一个音乐门类都可谓洋洋大观,创造、存续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大师的演奏(唱)录音(像)几乎唾手可得,忽略了聆听前人经验的路径,只依赖老师的言传身教,这样学习的路径未免狭隘。
因此,笔者主张习乐始于聆听,且重于聆听。这里建议无论学习什么样的音乐技能,除了专项的聆听练习之外,应当将普遍针对音乐感受和表现素养的经典作为学习基础,树立起聆听是学习音乐第一途径的理念。
如今,音乐的学习已然不是一种求生手段,离开那些常常陷入“重技轻艺”困惑的专业学习,聆听音乐其实就是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就如同文学阅读一样,它有着一定的学习规律,是不可或缺的素养,也是美育的根本意义。新课标中,小学课程越来越注重音乐欣赏的艺术感知和文化理解,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聆听也可以是泛指对外在世界的倾听自觉,对美的声音及其和谐氛围的追求,甚而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不重视早期的听觉训练和趣味培养,听觉神经纤维缺乏愉悦的声音刺激而失去生长突触的机会,必然导致迟钝和能力消退,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当然,音乐的聆听不能只听一种声音,造成“偏食”和偏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人的身体营养元素需要均衡一样,兼听则明,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学习路径。聆听音乐一直被视为一种很随意的事情,而不是学习,恐怕如今不合时宜了。
麦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