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上上,广西艺术学院院长蔡央指挥交响合唱《丝路远航》
11月27日至12月1日,由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指导,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广西南宁举行。音乐周期间举办了6场音乐会、4场高峰论坛和4场学术讲座,展现了我国和东盟国家音乐创作与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展示了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创作、民族音乐研究的新成果与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经过11年精心培育,中国-东盟音乐周已经成为国际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
打造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平台
“东盟音乐周已经成为一项大型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平台,是挖掘新作品、培养新音乐人才、扩大新听众的重要力量,在国际音乐界建立起较高的声誉。”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蔡昌卓表示,近年来,学校发挥区位优势,努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不断深化与东盟各国开展艺术文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21个国家及地区的60所国(境)外院校和国家级艺术团体开展了教育合作交流。
蔡昌卓认为,通过音乐展演、学术高峰论坛、大师讲座等系列活动,对新音乐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研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本届音乐周期间,邀请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诗原、钱仁平、陆培,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孙晓辉,星海音乐学院副教授张卓举办学术讲座,涉及创作、音乐史等不同专业方向。
本届音乐周首次增加了学术论文征集环节,共收到来自海内外近四十所高校的246篇论文,经专家组评审,其中80篇优秀论文入选,内容包括音乐学研究、音乐教育等。蔡昌卓说:“音乐周的系列活动开阔了我校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其专业的国际化程度以及艺术实践搭建了一个高规格、综合性的学术平台。”
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互鉴
“在立足东盟国家和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同时,中国—东盟音乐周从内容安排到形式呈现保持了多元并存与交流融合的鲜明特质。”广西艺术学院院长侯道辉表示,音乐周为国内外音乐家、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和舞台呈现提供有益对话与学术交流的宝贵平台,也为“中国-东盟”区域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通和“民族-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交流互鉴作出贡献。例如,在11月28日举行的印尼万隆艺术学院与中国广西艺术学院专题音乐会上,上演了两国的特色民族音乐作品及当代作曲家的新创曲目。在中国与东南亚竹质乐器专场研讨会上,印尼万隆国立艺术文化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围绕竹质乐器的延伸性、再生性以及增强传播实践性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通过音乐周的平台,广西艺术学院和全国各地优秀作曲家有了更为密切的交往。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上演了八部新作:《春之歌》(中央音乐学院唐建平教授)、《水墨画意》(上海音乐学院尹明五教授)、《森林之灵·雨·光影》(上海音乐学院陆培教授)、《英雄丰碑》(上海音乐学院苏潇副教授)、《初晴雨后》(上海音乐学院青年作曲家薛蕙芯)、《盎然》(广西艺术学院青年作曲家石峰)、《钱塘江·源》(浙江音乐学院郭鸣教授),以及《大地回春》(广西艺术学院青年作曲家覃锋达)。闭幕式音乐会上演了七部交响乐新作:《暖春》(武汉音乐学院赵曦教授)、《短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金平教授)、《芭崃》(广西艺术学院吕军辉教授)、《蝶恋花·长安梦》(上海音乐学院刘灏教授)、《冬雪Ⅳ》(上海音乐学院许舒亚教授)、《申城之巅》(上海音乐学院周湘林教授)、《第十二交响曲》(广西艺术学院钟峻程教授)。
在11月29日举行的上海音乐学院“和风韶华”筝乐团专场时空音乐会上,呈现了上音青年作曲家周涟泓创作的新作品《姑苏随想·桥》和张梦创作的《蓝》。展示作曲家不同风格的新创作品,给广艺学生带来新的感受、新的理念。
促进音乐学科建设蓬勃发展
“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举办得到了整个学校的大力支持,调动所有相关资源,音乐学院更是集体出动,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合唱团,连续几个月都在刻苦排演。”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蔡央指挥了本届音乐周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音乐会,他深有感触地回顾,在11年前音乐周开创之初,学院的条件很艰难,无论是演奏还是创作水平都有限,在经费很少的情况下举办了第一届。之后一届比一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创作水平上去了,优秀作曲家的作品也“走出去”了,比如,钟峻程以及一些年轻作曲家不断努力创作新作品,提升了学院整体创作水平。
蔡央介绍,在本届音乐周的开幕音乐会上,广西艺术学院交响乐团、合唱团演绎了本校多位词曲作家共同创作的大型交响合唱《丝路远航》。该项目不仅是广艺重大创作项目,同时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年)首批扶持项目。
他说,现代作品在技术上要求很高,通过演奏现代音乐,音乐表演专业师生从技术和音乐上都得到很大提高,创作与表演融合在一起。东盟音乐周的连续举办,对于推动广艺音乐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徐丽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