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林华先生的课是上得极好的,枯燥的对位竟能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先生的书我也看过不少,文如其人,幽默中有深义。但是集中在一起聆听他的作品,倒是11月26日晚,上海音乐学院为庆祝先生八十华诞而举办的林华教授“八十华诞书展暨作品音乐会”上才有的机会。
音乐会以钢琴三重奏《阳关三叠》开始。前奏中小提琴的泛音和中提琴不时袭来的突强,写出了朝雨清晨、恨别惊心的意境。三支乐器在这背景下,互道珍重。看到会场书展的原谱题词“给远行的朋友”,想必是作者的一段情感记忆,所以如此真切吧。
我十分喜欢钢琴组曲《向刘天华致敬》。第一首《夜曲》,以精致的和声衬托,把脍炙人口的《良宵》旋律,作了极其细微的情感刻画;题为《练习曲》的《空山鸟语》,灵巧的音型变化,把原曲对山林天籁的写意,更淋漓尽致地渲染了。而《光明行》奋勇向前的主题变得更为铿锵有力,副题则更为舒畅如歌,充满希望,这两个乐思在《小奏鸣曲》中得到鲜明的对比和开展,结尾处还隐隐地嵌入了几支著名歌曲的音调,隐喻少年中国的梦想。
如果知道《桃花坞年画木刻四幅》作于改革初期的时代背景,那就知道《将军镇妖》是什么意思了。它和终曲《天官赐福》的音调和织体都有着粗犷故拙的笔法,与民间艺术相应,而《牧童春雨》与《比翼双飞》却是流畅的线描和晕色轻染,轻盈淡雅,与首尾二曲构成对比。
估计花腔女高音《花与歌》可能是一部应景之作。辉煌的前奏仿佛节日晚会幕起,流畅的主题弘扬对美好时代的歌颂,而色彩性的转调,纤细的和声,衬托着梦幻般的副题,这是我们对明日的期望。精湛的花腔技巧,显示了先生对声乐艺术的娴熟把握。
古筝、钢琴与女声独唱的中国古典诗词弹唱,也显示了先生对中华文化的修养,《菩萨蛮》《春夜洛城闻笛》《如梦令》《涉江采芙蓉》等四首歌曲,着墨雅淡,留白代彩,很好地显示了我国传统艺术对含蓄的审美追求。
创作时间跨度近30年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的部分曲目也在这次音乐会上演。该曲集前半部12首曲目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钢琴家、钢琴教育家托马斯·赖梦诗(Thomas J. Lymenstull)1991年在美首演;后半部完成于2018年,将唐代文论家司空图《二十四首诗品》所归纳的古典诗词之审美意境依次表达。三位演奏者分别演奏了其中的《悲慨》《形容》《流动》《典雅》《劲健》《疏野》《冲淡》《纤秾》《沉着》和《高古》10首,引起听众极大的兴趣。
最后是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合唱队作为大轴亮相。先生近年来和他们合作密切,写了很多孩子们喜爱的合唱作品。作曲家自撰歌词的《初心》是一首以插部为核心的结构,这支优美的旋律,在乐曲中多次出现,表现了人们对先驱者、开拓者的缅怀情深。而两个主题把我们今日的平静与往昔先烈的英勇联系在一起,从而点明了世纪歌声将千秋万代地在人们心中永存的意义。
另一首《生日快乐变奏曲》,原有七段分别是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等作曲家作品和评弹、京剧、爵士、群众歌曲等的变奏,音乐会演唱了其中前两段。末尾全场同声高唱,把音乐会推向高潮。
我在聆听这些作品时想到,固然聆听一部作品可以窥见作曲家的情趣和意趣,但是要能集中在一起总览,或许可以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他的谐趣志趣。虽然本次音乐会准备稍显匆促,演奏上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仍可以看到先生的艺术追求,那就是精雕细刻,自成一格。用考究的隐喻,完成艺术使命。
最后结束时,先生在鲜花簇拥中感言,他只是一个符号,如果有什么值得庆贺的话,那也是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成果。自己得益于母校的教导,是上海音乐学院这个深邃海洋中的一朵浪花而已。最后在他的建议下,全场以更热烈掌声预祝母校百年寿辰将更光辉、更灿烂。
俞一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