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合唱的耳朵?
2022-12-17 18: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杨洋带团在国家大剧院参加八月合唱节

聆听,在合唱中具有重要地位,学会聆听,才能真正学会合唱。与独唱演员相比,合唱团员除了需要聆听伴奏外,还要聆听其他团员、其他声部的演唱,具备一双会听的耳朵才能较好完成合唱作品的演绎。如何打造合唱的耳朵,青年指挥杨洋分享了她带团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听什么

“合唱团员先要会听,才会唱,听得准才能唱得准。”杨洋说。对于合唱的耳朵需要听什么内容,她在日常带团排练实践中总结了几点:听伴奏、听指挥、听自己唱、听别人唱。听伴奏包括学会听钢琴伴奏和伴奏带。团员要注意聆听并分辨如前奏有几个小节,从哪个小节进等细节。听指挥其实是和看指挥结合在一起的,团员既要注意看指挥的手势,也要仔细聆听指挥提出的要求,听指挥讲解对作品的处理,留心如强弱、速度变化、气口等内容。

听自己唱、听别人唱是容易被团员忽视的环节,很多团员尤其是大众合唱团的团员,既不能静心聆听自己,也不能聆听别人,一味只顾着自己唱到底。杨洋表示,听自己唱,既要听自己唱得对不对,也要听自己唱得是否符合指挥要求,是否符合作品需要。听别人唱,则是要学会听出自己的声音和别人是否能合在一起。杨洋有时会把排练时大家演唱的声音录下来,播放给团员听。当大家都跳出自己听觉的桎梏,作为“第三人”聆听自己和其他团员的声音时,会敏锐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问题所在,这时候再经过指挥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解决问题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听,是合唱的一项基本功。”杨洋说,听是唱的基础,只有学会在合唱中有效地聆听,才可以把合唱中的“唱”学得更好。

怎么听

正如人类学习语言一样,合唱的耳朵也不是天生的,大部分听力是通过系统、科学的训练形成的。杨洋认为,听是基础,听完能记下来,再运用到演唱上,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合唱的听觉,杨洋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训练:

首先是听节奏。在听节奏的基础上鼓励团员把听到的节奏打出来,巩固听觉与肌肉记忆。对于音乐基础较弱的大众合唱团来说,可以从单声部节奏练习开始,聆听自己是否打得对,是否可以和别人的节奏合在一起,再慢慢从单声部过渡到多声部节奏练习。

其次是单音听力训练和模唱,即在钢琴上听音高,鼓励团员听完后模唱出来,听得准才能唱得准。很多零基础或基础较弱的团员在这部分会发现,听是一回事,唱又是另外一回事,能够准确模唱出来才是单音听力训练合格的标准。

第三是单旋律模唱和听写。鼓励团员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一边哼唱旋律,一边用自己已掌握的音高概念,尝试用谱子将旋律写下来。杨洋经常鼓励自己的团员,在生活中培养“音乐的耳朵”,对听到的美好声音、旋律留心,做一个音乐的有心人。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以后,耳朵对于音乐的听力会更为敏锐。

第四,音乐基础较好的团员或者是经过一段时间上述基础训练且效果明显的团,指挥可以给他们进行更进一步的听力专业训练——音程构唱、和弦原位转位听写,从音程到和弦,慢慢磨合,每节课加入一些训练,久而久之团员的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这些基础训练实质是提高和积累团员的音乐素养,对于合唱团的长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经过循序渐进的基础训练,即便是业余合唱团,在遇到变化音较多的合唱作品时也可以驾驭。

第五是简单的多声部和声练习。每个合唱团排练作品前基本都会有一个练声的时间,各声部进行声音的训练。这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小的练声曲,长短在4至8小节之间,让团员交替轮换声部练习。每个合唱团员不仅要会唱自己的声部,还要熟悉其他声部,训练和声听力的感觉。这样大家一起唱的时候,每一位团员都可以认真感受每个和声的变化和走向,逐渐体会声音色彩的变化。杨洋在排练时,会要求团员“纵向看谱子”,既要看到自己的声部,也要看到其他声部。

第六则是多听好的合唱作品,通过现场观摩、聆听音像材料等渠道,了解好的合唱声音,了解各种合唱类型的声音,增加作品积累,提高合唱欣赏水平。

杨洋表示,合唱耳朵的培养,其实是一个合唱审美日益形成的过程,很多团员在接受科学的听力训练和聆听大量好作品之后,合唱欣赏水平会显著提高,过去一些错误的演唱观念、审美观念也会改变。譬如近年随着国内合唱事业的蓬勃发展,很多大众合唱团通过观摩优秀作品和优秀团队,改变了过去“唱得大声就是好”的错误想法,也逐渐接受了轻声、半声歌唱。

团员的进步离不开指挥对作品的选择、二度诠释和处理,只有指挥把更多具有艺术美感的高质量合唱作品带给团员,团员的耳朵才会更灵敏、更完善。打造一双好的合唱耳朵,既是合唱团员的需求,也是指挥的必备。

陈茴茴/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