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山里的苗寨》首演后,钟峻程(前排左四)与演职人员谢幕 钟峻程/供图
提到作曲家钟峻程,大家总会联想到两个词:广西、中国-东盟音乐周。想到广西是因为钟峻程是广西人,他所有作品中都带有浓郁的广西味道。而作为东盟音乐周的创始人和音乐总监,十余年来钟峻程一直积极推动广西音乐的发展。他期待广西产生更多的演奏家,也期待能有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创作和广西相关的音乐作品。
广西味道并非来自广西音乐元素
“很多国内顶尖的作曲家们都认为,‘即便使用西方的作曲技法,但我是中国人,我写出来的作品一定是中国作品。’这一点,我也很认同。我是广西人,所以我认为我的作品也一定是广西作品。”钟峻程认为,每一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内容,一定带有他自己的地域特色。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放置着一本《广西民歌集成》,这是他经常翻阅的一本书。“它像一座金矿一样,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到新的宝藏。”作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钟峻程也是广西艺术学院东盟音乐周的创始人和音乐总监。十余年来在他的推动下,东盟音乐周成为备受业内关注的音乐活动,也让更多作曲家关注广西风格的作品创作。
11月20日,在“2022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上,钟峻程为笙与交响乐队而作的《山里的苗寨》进行了世界首演。作品由林大叶指挥上海爱乐乐团,携手笙演奏家华逸飞共同完成。
这部作品创作于今年上半年,灵感来源于多年前,钟峻程到广西、贵州交界处的一个苗寨采风的经历。晨光中还未苏醒的苗寨,朝阳中的袅袅炊烟,硬朗刚强的苗族小伙子,美丽善良的苗族姑娘,还有苗寨村民们给钟峻程讲述的苗族历史,这些带给他很大的触动。后来,钟峻程创作了一部室内乐作品《山里的苗寨》。此次,他又将当时的感受写成了笙与交响乐队作品。
钟峻程在作品中并不是直接使用广西音乐元素,而是去剖析广西特有的音程结构,使用这种音程作为主导动机,再去发展、构建整部作品。《山里的苗寨》从笙的长音开始,营造出安静的氛围、意境。16分音符的断奏打破了朦胧的意境,高密度的音符带来强烈的对比。中间部分通过现代技法,让木管群模仿笙的声音,如同苗族里的笙乐队一样,带来宏大的音响效果,充分发挥了交响乐的交响化特点。四度加大二度的叠加,既有广西味道又丰富有趣。
笙演奏家华逸飞表示:“这部作品音响的对比非常大,当需要情绪爆发时要有强大的爆发力,时而又极其细腻、婉转。整部作品大开大合、衔接紧凑,带来强烈的民族气息。”甚至,华逸飞演奏到最后,在台上感觉自己热血沸腾,“我能感受到来自指挥、乐队的能量。仿佛我们就是苗族人民的化身,把他们的坚强、韧劲儿、无畏、呐喊传递给观众。”首演结束后,上海爱乐乐团的很多管乐乐手都表示,自己在台上演奏得很过瘾,最强的部分已经达到6个Forte(强)。一般情况下,交响乐团在演奏当代作品时都比较冷静,很难出现这种乐团“嗨”起来的情况。而这一次的台上,指挥、乐团和笙演奏者与作品之间,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复杂作品促进学科发展
钟峻程表示,作品《山里的苗寨》在演奏上是具有难度的。“可能在广西很难找到能演奏这部作品的演奏家。”此次演奏中,华逸飞加入了呼舌、打音等演奏技巧,在华彩段落中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
“我想很多作曲家都会有同感,一些新作品创作出来后,会有人不理解为什么作曲家一定要把作品写得很难。难道难才能代表水平吗?”钟峻程认为,目前国内的交响乐创作主要集中在音乐院校中,作曲也和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不断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总要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即便拿作曲学科和器乐演奏学科相比,也是如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演奏家的演奏能力高于他们的老师。一些新作品很多前辈们在演奏能力处在最高峰时,也不见得能演奏得下来。原因是演奏技术在不断进步。从一个人演奏能力的进步,到一批演奏者能力整体提升,逐渐带动了整个学科的进步。同理,作曲也是如此,甚至作曲学科的发展对演奏学科的提升更起着促进作用。只有越来越复杂的作品,才能促使更多演奏专业提升技能,做到多学科共同进步。”
通过交响乐作品让笙被看见
在作品《山里的苗寨》中选择笙与交响乐队,也源于芦笙是广西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都会使用的民间乐器。“在广西,很多村寨里所有的男性都会吹芦笙,一个寨子或一个村子就是一支芦笙队。有时县里、镇里举行活动,十几个甚至几十支芦笙队、上千人一起演奏,场面特别壮观。”但芦笙只有六管,能演奏的音很有限。因此在《山里的苗寨》中,华逸飞使用的是37簧笙。37簧笙更适合演奏当代作品,它在音色、指法上保留了笙的传统基因,而音域更全面,还能演奏半音,给作曲家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虽然笙在广西有着良好的民间基础,但目前还没有从广西走出知名的笙演奏家,甚至在广西也很难找到能教37簧笙的老师。因此,钟峻程也希望通过更多笙的新作品,让不了解笙的人听到这件乐器的声音,让更多广西当地喜欢笙的孩子走上专业音乐学习的道路,让这件古老的中国乐器在新时代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比为笙写独奏或室内乐作品,钟峻程认为,交响乐队作品是最能提升笙知名度的音乐形式。“如果是独奏作品,演奏家在哪里都可以演奏。但如果是和交响乐团合作,对场地就有要求,可能需要在专业的音乐厅里,通过上百人的通力合作带来一首作品,其震撼力也会远胜于一支笙。”
对普通观众而言,笙的“出镜率”的确比琵琶、二胡、古筝等民乐器低很多,但对国内的作曲家们来说,笙又是一件很熟悉的乐器。钟峻程介绍,“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笙的多音性使它成为乐队中非常重要的乐器,为笙写过音乐的作曲者人数也很多。”东盟音乐周每年都会委约作曲家们创作带有广西味道的新作品。这些新作品的演出,也加深了笙演奏家和作曲家之间的联系,让更多作曲家认识笙。华逸飞说,“这是我第三次和钟老师合作。也因为结识了钟老师,通过东盟音乐周认识了更多作曲家,演奏了很多其他作曲家为笙创作的新作品。在双方的合作中作曲家们会发现,演奏者是没有限制的。即便曲目很当代,是无调性的,我们都能演奏,能把作曲家的意图展现出来。这也让作曲家们更有信心、更愿意为笙创作。这样就共同带动了笙的发展。”
目前,已成功举办11年的东盟音乐周,成为广西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品牌。钟峻程也希望以此为契机,吸引更多作曲家创作广西风格的作品。“只有我一个人写广西作品是远远不够的。音乐作品决定了音乐风格,只有越来越多人写,才能逐渐成为一种风格,甚至是乐派。广西有非常丰富的民间音乐土壤,希望有更多作曲家来广西采风、创作。”
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