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在星海音乐厅举办的乐季音乐会(9),是广州交响乐团在2022年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后的首场音乐会。尽管笔者曾经无数次进入星海音乐厅聆听广交的音乐会,这次聆听的体验依然令人感动。在音乐响起的一刹那,仿佛看到广州交响乐团、星海音乐厅,还有支持他们的观众这三年来的坚守与追求,化作一段段有笑有泪的回忆。
音乐会用莫扎特的《唐·璜》序曲开篇,颇有提纲挈领的意味。因为紧随其后的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首乐章主题上正是对莫扎特的回归:“我对旋律线有一种崇敬,因此我更喜欢莫扎特而不是其他所有的作曲家。”普朗克如是说。音乐总监余隆在序曲开始时强调威胁性和弦表明,他要呈现的是宏大的戏剧而不是喜剧。广交在音乐总监余隆指挥下演绎的这首序曲,让人心跳加速。乐队弦乐声部表现尤其出色,这在接下来的普朗克和勃拉姆斯的协奏曲中体现得更加显著。
普朗克《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充分展示出巴黎人的机智,还有二十世纪法国作曲家独有的现代感。星海音乐厅恰如其分的混响,非常适合展示温暖、浪漫的段落,如慢板乐章的开头;在终曲中焦躁的重复音段落,听起来也极有层次。对于演奏本身,这里只有赞美之词。孙佳依和张昊辰的技术能完全驾驭这首非常费力的作品,他们的合奏无可挑剔,他们的演奏具有极其自然的同步性,又不会忽略彼此独特的个性。假如,他们在第一乐章结尾处对奇特的加美兰段落演奏得更大胆一些,则更臻完美。但除此之外,他们对整首作品的演绎都充满活力与激情。
广交在余隆的指挥下,演奏极其出色。对于管弦乐语言来说,演绎法国作品的韵味极其困难。普朗克对弦乐和木管乐器的演奏有很高的要求:他追求一种透明的质感,但又不像他的前辈拉威尔那么唯美,他骨子里有现代的倾向。广交对这种音乐的把握尤其准确,弦乐在乐队首席彭珂的带领下,呈现出绝美的音乐形态。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巨大的第一乐章只标明了“Maestoso”(庄严地),这为演奏的速度和动态选择提供了个性化思索的可能。余隆的节奏充满律动,滚滚向前,使得这种“庄严感”更势不可挡;他同时也展示了对质地和动态的精确把握,广交的几个低音声部,尤其是巴松管、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弦乐在首乐章的演奏力量充盈。在这个不朽的乐章中,指挥家和独奏者都保持着一种向前推进的动力。
张昊辰更关注作品的戏剧性轮廓,穿引其中也有反思性抒情段落。这些段落从前在大家波利尼、布伦德尔和已故的埃米尔·吉列尔斯等钢琴家的手下,总是被牢牢抓住,充分表现。尽管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部分广交的演奏家临时无法参加演出,但从当晚的乐队表演来说,仍然可圈可点。弦乐演奏尤其出色,有室内乐般的默契,也有饱满宏亮的个性展示。
在第二乐章的演绎中,余隆和张昊辰将这首伟大的柔板呈现出安魂曲般的崇高与肃穆,令人不由得想起创作的初衷是纪念勃拉姆斯的挚友、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余隆和张昊辰在乐章中段的对话,确保了钢琴和乐队之间的高潮有足够的、持续的戏剧性,木管和铜管的声音也非常精美,双簧管的演奏尤其精彩。终乐章似乎比一般演奏的速度更快,但节奏的把控稳定、利落。余隆在处理中段的赋格时一丝不苟,极尽庄严。在接近尾声时,张昊辰在快板演奏充满活力,同时又极其精准,仿佛每个音的处理都经过深思熟虑。
在乐章结尾,管弦乐的动态被推向高潮,定音鼓在最后胜利的欢呼声中反复推演,激动人心。张昊辰在音乐会最后的加演是勃拉姆斯晚年澄心论萃的三首间奏曲的其中一首。一曲终了,满座默然,良久方苏。现场音乐会的精妙之处正在于此。
回忆起这场有特殊意义的乐季音乐会,广州交响乐团敢为人先、积极进取,正是敢字当头、迎难而上的广东精神的体现。2022年末,广东文化人回首过往奋斗路,风雨无阻向前行。
翟佳/文 李乐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