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音乐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部调整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使学科设置更合理;公布新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央与地方政府合力推进音乐专业学科建设。音乐专业高校科研、创作硕果累累,电子音乐等音乐融合专业也发展势头迅猛,中国高等音乐教育领域呈现多头并进、科学全面、面向未来的欣欣向荣之态。
学科建设提速,分类更科学
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艺术学”学科门类较之前有较大变化——原有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等“下架”,调整为只有“艺术学”一个一级学科,原有的“设计学”一级学科调整到交叉学科门类。新版学科专业目录自2023年起实施,适用于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招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统计、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
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根据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点,重点对艺术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积极完善艺术学科专业体系建设,突出专业学位类变更的精准性与灵活性,在原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基础上,设置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包含艺术学理论及相关专门艺术的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另设置了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等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
6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1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22〕14号], 认定了373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中央赛道1466个、地方赛道2264个。同时,经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确定了506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这是继2019年以来,教育部审批公布的第三批“双一流”本科建设点名单,此次公布的一百多所高校中,包括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苏州大学音乐学院等近四十所高校的音乐、舞蹈专业获批国家级或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对各高校的音乐学、舞蹈学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招生就业有新举措
2021年上海交大艺术团演出《长征组歌》
11月,教育部下发《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此项要求是在2021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学「2021」3号)基础之上,对部分高校试点建设的高水平艺术团(如合唱团、交响乐团、民乐团等)的招生提出了具体要求: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旨在提升非艺术专业大学生参加艺术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高校艺术团活跃校园文化气氛的作用。
目前,拥有高水平艺术团的高校通常没有开设音乐、舞蹈专业,今后,如果从本校在校生(均为非艺术专业学生)中选拔团员,高校合唱团受此政策影响不大,而交响乐团、民乐团、管乐团等器乐演奏艺术团,受此政策影响,整体水平预计将会下降。
2022年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正式公布144项新增和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及价格的通知》,将音乐疗法康复项目列入新增医保项目。这一举措对音乐治疗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职业发展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音乐治疗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音乐于传统艺术欣赏和审美领域之外,在医学和心理治疗领域的应用和临床治疗研究。音乐疗法康复项目列入医保,可以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选择音乐治疗,获得专业干预和疗愈;同时,也会扩大对音乐治疗师的人才需求,积极推动音乐治疗专业学生的就业以及音乐治疗专业的发展。
面向未来的跨界融合
11月15日至19日,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在上海举行。本届音乐节设置了音乐会、讲座、论坛三大板块,共举办了2场论坛、3场讲座、10场音乐会,其中,音乐会又包含3场大型交响乐作品音乐会、1场当代声乐作品音乐会、5场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以及1场“百川奖”国际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推出了多部中国作曲家的原创新作,彰显了中国当代音乐家的实力与信心。
首届上海当代音乐节共上演了66部作品,包括54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均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近创作,凝结了1950年以来中国老中青三代作曲家的重要作曲成果,其中,上音作曲家作品有31部,既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也显示出上音作曲家的集体创作实力;共世界首演了11部新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新作品可以视为当下专业音乐创作的新坐标。
12月4日,由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和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共同举办的第四届国际电子音乐大赛(IEMC)颁奖仪式在上海西岸美术馆举行。2022年总计有1079首参赛作品,参赛作品数量连续两年翻番,参赛作品分别为电子音乐、歌曲、音乐科技和视频配乐四种类型,最终有88首作品获奖。
IEMC是国内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计算机音乐创作比赛,旨在为年轻音乐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励其持续投身音乐创作与音乐技术开发。2022年的IEMC首次举办大师课,在获奖作品音乐会排练现场,专家们为获奖选手提供行业顶尖专家的录音混音辅导与音乐演出技术指导,并对参与音乐会演出的作品进行点评。这种即时性强、互动性强的公开课,为来自不同背景的参赛选手带来了最专业的授课方式,向观众展示艺术教学的魅力,揭秘了音乐的后期制作过程。而参赛作品数量连年翻番、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揭示出音乐与科技融合的未来发展趋势。
高规格实践提高学生能力
3月,中央音乐学院举办首届音乐评论比赛,旨在促进学生提高音乐评论水平。比赛面向央音全体学生,针对“和乐中西·融创未来”央音作曲系教师管弦乐、民族室内乐两场新作品音乐会撰写评论文章。比赛的不同轮次采用不同的评审办法,穿插评委专家点评、选手答辩;决赛采用选手宣读与答辩相结合的形式,选手与专家积极互动,使比赛具有教学示范意义。
评委们表示,对选手思考能力的考察是此次乐评比赛的重要评审标准之一,不少参赛文章能将基于音乐会所延展的个人体验与价值判断相结合,体现写作者的知识背景与理性思辨。组委会邀请不同轮次的评委和专家、作曲家围绕本次参赛文章与乐评写作的相关问题,以开放、自由、多元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此项活动有益于教学与实践互相促进,未来将推向全国,为更多的青年学子提供平台,促进良好音乐评论风气的形成。
《国之歌》剧照
10月,由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排演的浙音首部原创歌剧《国之歌》(学生版)在浙音大剧院上演。《国之歌》(学生版)是2022年浙音院级创作、表演资助项目。由学院艺术处、声乐歌剧系共同策划,作曲与指挥系青年作曲家张昕、朱慧担任作曲,声乐歌剧系副教授刘伟、戏剧系外籍专家彭卡达担任副导演。为有效实现“以演代练”、实践育人,浙音将该剧排演纳入声乐歌剧系《歌剧表演》课程的教学体系,让学生们担纲此次所有角色的演出,赋予了该剧新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同时,参与首演的教师们也深度参与了此次学生版的指导工作,实现“教演并举”。
奥尔夫40年见证中国音教发展
9月,2022年“教学法研究·中国元素的奥尔夫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多位专家从不同侧面详细梳理了奥尔夫教学法引进中国40年来的历史。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40年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音乐教育学科发展体系中教学法与其他领域的横向联系,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音乐教学法以及音乐教育的整体循环。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廖乃雄将奥尔夫教学法正式引入中国,中国音乐教育界开始对西方音乐教学法打开大门,放眼看世界。与此同时,中国的音乐教育学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着眼国内到放眼世界的历程。奥尔夫教学法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发展有着巨大历史意义——它在改革开放之初直接启发了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学科意识与学科觉醒。这种启蒙意义,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显示其力量。
中国学者实现科研重大突破
《蓝色多瑙河》第四圆舞曲“演奏蠕虫”与马泽尔指挥及舞蹈动作分析
10月,2022年奥地利音乐学会全体大会在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举行。会议宣布,根据学会评奖委员会提名并表决一致通过,本年度的奥地利音乐学最佳论文奖授予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杨健教授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周全教授联合撰写的《The Viennese Style in the Viennese Waltz: An Empirical Study of Timing in Recordings of The Blue Danube》(《维也纳圆舞曲中的维也纳风格:关于〈蓝色多瑙河〉录音中时速问题的实证研究》)。
奥地利音乐学最佳论文奖每年(从2020年起改为每两年)由奥地利音乐学会授予在属于或源于奥地利音乐及音乐文化的宽广选题范围内表现最佳的学术文章。奖项包括现金奖励以及被选中的文章在《奥地利音乐学:奥地利音乐研究学报》上头条发表。该论文奖自2015年设立以来,历届获奖者均来自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以及比利时鲁汶大学等顶尖欧洲院校。此次杨健与周全教授的论文获奖,创造了来自亚洲院校的学者获得该奖项的历史纪录。
徐丽梅/文